【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4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4年会专区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
  作者:杨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1-20 | 点击数:16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论文  

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
——基于演述人的视角
杨赫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民众的交流方式,也为口头文学传承提供了新的场域。演述人是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核心,他们的成长过程、演述实践与现实境遇揭示了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演述人的成长以互联网技术的迭代为基础。在互联网发展的各个阶段,各有所长的演述人用多种路径展示口头文学的魅力,组成了口头文学当代传承的梯队。演述人的实践是口头文学当代传承的直接动力。演述人借助文本挖掘传统,用更符合现代民众审美的方式呈现口头文学,推动口头文学在创新中传承、发展。演述人的生活境遇体现了口头文学传承的机遇与挑战。演述人凭借自己对地方文化的认同、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肯定持续展开演述活动,但也因获取报酬不足而面临着生活的种种压力,这是口头文学当代传承难以忽视的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演述人;口头文学传承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
下一条: ·[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
   相关链接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滕云]“10.24”程序员节: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从“守艺”到“受益”,互联网时代“非遗”如何活起来·[李向振]拓展互联网时代民俗学研究视域
·[乔晓光 苏欢]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治理:融合与创新
·[杨洪恩]重温历史——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扎巴抢救始末·三天三夜唱不完的歌:记《阿诗玛》口头文学传承人王玉芳、毕华玉
·[尹虎彬]互联网时代的口头传统·[李建宗 韩杰]裕固族口头文学传承人钟玉珍
·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