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4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4年会专区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以临汾威风锣鼓为例
  作者:吴宇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1-19 | 点击数:116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论文  

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以临汾威风锣鼓为例
吴宇佳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的民间文化习俗与数字时代展开了激烈的“碰撞”。年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现代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年俗的传承与创新,为年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与全新路径。现代科技不仅为年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无限可能,还极大地拓宽了其传播渠道与受众范围。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传统年俗活动得以以更加生动、直观、互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让人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民俗为数字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而数字技术则为民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手段。为平衡数字技术与传统年俗的关系,我们要加强对传统年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年俗的有机结合,提高公众对传统习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关键词:年俗;数字时代;互动模式;传承与创新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
下一条: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
   相关链接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常国毅 马知遥]数字时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审思·[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张多]元宇宙:数字时代的宇宙观及其神话学批评
·[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专家学者谈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承与创新
·从年俗变迁看改革开放40年·春节日历:年俗点评
·春节民俗日历·[乌丙安]年非节日而是“节期”
·旧年俗如何适应新时代——专访中国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岁首就新 改火以春:山西人年俗中的“旺火”
·[戴国煇]爆竹与中国人·让敦煌文化在数字时代更加璀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