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论文•
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
王兴尧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中国自 2004 年获准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在二十年的时间中不断遵循《公约》旨向,将非遗保护实践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学术层面的非遗研究和社会层面的非遗自觉的实践框架,为人类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探索出了中国方案。在学术层面上,中国学者对非遗在社区的关注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对非遗语境中“社区”内涵的探讨、对非遗社区保护所涉关系的梳理、对非遗社区保护中伦理原则的阐释、对非遗社区保护的功能意义的论证以及中国经验的总结。在理论的同步观照下,中国将非遗社区保护嵌入国家发展中,激活了社区对于繁荣公共文化事业、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正向意义,使之被锻造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工具。中国非遗社区保护的方案可以分为:礼俗互动视角下的家国自洽模式、神话主义视角下的趣缘结群模式、非遗叙事视角下的景观生产模式、实践民俗学视角下的生活融入模式、民俗谱系视角下的社区整合模式、虚拟社区视角下的数字体验模式。
关键词:非遗保护;社区保护;非遗社区;学术史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