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论文•
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王鹏飞
(上海大学)
摘 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变革。本研究以甘肃牛站村的“醉关公”高跷表演作为案例,探讨了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现状和数字化民俗特征。这项传统艺术形式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不仅实现了非遗由0 到 1 的转变,而且获得跨地域的文化互动和社会认同,还展示了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活力和创新潜力。首先,本文指出醉关公案例的独特性,以及通过文献综述表明高跷非遗在以往研究中的稀缺性,从而突出了本研究的重要性。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连城牛站高跷的历史背景和表现形式,彰显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进一步地,研究从共同在场、互动仪式、粉丝身份认同以及表演理论等视角出发,对“醉关公”数字化表演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揭示了网络时代非遗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和特征。此外,文章还审视了“醉关公”在网络环境中发展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包括信息过载、碎片化、权益保护、算法偏见以及身份角色的定位与平衡等关键问题。最后,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本研究总结了非遗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研究结果强调,网络平台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生产下的醉关公高跷非遗保留其原有传统,形成“双面关公”形象,既有传统信仰的一面,又有非遗的一面,这种独特的存在形式使其维续地域信仰的同时,在网络平台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不仅提升了非遗文化的知名度,也为非遗数字化理论研究和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关键词:非遗;非遗数字化;醉关公;高跷表演;传统文化传承;路径与选择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