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4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4年会专区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作者:王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1-19 | 点击数:266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论文  

“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王璐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摘  要:非遗保护制度的施行促使民族曲艺所依托的村民日常生活与国家宏大叙事间产生密切关联,从而改变了曲艺原有的生产和消费场域,形塑了艺人的地方社会关系,创造了新的文化资本及艺术形式。傣族曲艺“赞哈”的非遗实践表明,“以传承人为核心”的非遗保护制度促进了民族曲艺的传承,曲艺相关的各个生产主体在非遗话语下促成了民族曲艺的重新发现、内容创作及意义延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录评定虽然使得其之外的传承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但他们从未退出民族曲艺的民间传承场域。民间“赞哈”、傣族的有志青年等,同样借由非遗自主感知着传统艺术的现代发展,他们与传承人一起通过资本获取和认同建构对保护制度加以利用,不同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合谋共同重塑了“赞哈”的传承逻辑。以民族曲艺艺人为中心,对多元民族民间曲艺生产群体的生存智慧与创新逻辑进行文化分析,是讨论非遗保护制度效果的重要着眼点。
关键词:非遗保护制度;傣族“赞哈”;艺人关系重构;曲艺创新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琨]网络复魅与志怪传统:中式恐怖游戏对“民俗”的再生产
下一条: ·[王露]川东资阳市白水地区化水调查报告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彭清兰 陈明 谢康达]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
·[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葛颖娅]非遗表演中的身体展演研究
·[杜韵红]从理念到路径:博物馆展演的非遗保护实践·[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陈奕青]论“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我国立法检视·“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