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论文•
“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王璐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摘 要:非遗保护制度的施行促使民族曲艺所依托的村民日常生活与国家宏大叙事间产生密切关联,从而改变了曲艺原有的生产和消费场域,形塑了艺人的地方社会关系,创造了新的文化资本及艺术形式。傣族曲艺“赞哈”的非遗实践表明,“以传承人为核心”的非遗保护制度促进了民族曲艺的传承,曲艺相关的各个生产主体在非遗话语下促成了民族曲艺的重新发现、内容创作及意义延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录评定虽然使得其之外的传承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但他们从未退出民族曲艺的民间传承场域。民间“赞哈”、傣族的有志青年等,同样借由非遗自主感知着传统艺术的现代发展,他们与传承人一起通过资本获取和认同建构对保护制度加以利用,不同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合谋共同重塑了“赞哈”的传承逻辑。以民族曲艺艺人为中心,对多元民族民间曲艺生产群体的生存智慧与创新逻辑进行文化分析,是讨论非遗保护制度效果的重要着眼点。
关键词:非遗保护制度;傣族“赞哈”;艺人关系重构;曲艺创新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