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知识中的伙伴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民俗与公共生活: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会议主题
  作者: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学术委员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12 | 点击数:6148
 

    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举办。会议定于2008年7月21日在南宁举行。

    “民俗就像人类一样古老,同时也像人类一样年轻”。美国当代著名职业民俗学家多尔逊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民俗学辞条》如是说。民俗作为一种流动的生活文化现象,它以民众为主体进行动态传承。民俗在传统社会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是广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方式,人们生死于民俗之间。民俗是生活的空气它散布弥漫于人民之间,是人们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依靠。只要人们不离开脚下的土地,他就不能脱离民俗的包裹。当历史推进到近代,随着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西洋生活方式的进入,传统社会的民俗体系逐渐被打破,甚至瓦解,古朴的民俗事象犹如断线的珍珠散落于现代社会各个角落。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兴起,人们在日益现代化的情境中,不能忘情于民俗传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文化多样性的旗帜下,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的运动之中,过去一度被国人扫荡的“四旧”,现在成为抢手的香饽饽。传统民俗正经历着价值重估与复兴的过程。民俗以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姿态,堂皇的回归大众生活。

    在公共生活中,民俗资源被广泛开掘利用。民俗从一个大学教授都未必理解的学术名词,一跃而为社会上下通晓的熟语。民俗成为传统的代称,民俗甚至成为民族文化的符记。在各色媒体的推拥之下,一夜之间,从全国各地涌出了大批民俗专家,这些默默无闻的民间文化研究者与传承人,借助民俗的复兴与重振,获得了世人前所未有的关注,民俗学人从小众学者变成现代媒体的常客。真可谓:久居山野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民俗脱离生活情境而被大众作为欣赏对象的时候,民俗自身也就发生着重大性质改变。民俗在当代正被人们以各种方式消费着:作为节日标志的民俗食品成为四季常见的大众日常公共食品,如饺子、粽子等;蕴含人伦情感的节日也常被滥用为商业性的娱乐聚会,如早已为人淡却的七夕,近年被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打扮得花枝招展;古风浓郁的民俗庙会在城里变成廉价商品的大卖场,在乡村成为各级旅游的卖点;山野民歌被以原生态的名义送进了城市的星光大道;民间叫卖成为现代都市中怀旧的天籁……。当然民俗也以其独有的文化特性与价值内涵丰富与滋润着人民的公共生活,它为人们提供的精神慰藉与物质的满足。

    当代民俗文化在被遗产化、公共化的同时,也正受到商业化的侵蚀。正应了钟敬文先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所说:“这里是一所壮大的花园,里面有奇花,也有异草。”(《中国民俗学运动歌》)我们如何看待当代社会民俗的这一变化,民俗进入当代公共生活是祸是福,或者祸福相依,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因此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会议主题为:“民俗与公共生活”。

      与会论文浏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附: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学术委员会

吕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
廖明君(《民族艺术》主编)
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刘晓春(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王德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以下论文选题,谨供参考:

民俗传统与当代节日
民俗与当代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
民俗与旅游文化资源
民俗与城市公共空间
民俗与广场文化
民俗神话研究
民俗与当代社会人伦
民俗与休闲文化
民俗与当代物质生活
其他与本会议主题相关的专项研究。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网络时代的学术对话: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民间文化
下一条: ·第三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揭晓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杨旎梵]中式恐怖游戏:电子技术下民俗的创造性运用·[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
·[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