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4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4年会专区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
  作者:刘朴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1-18 | 点击数:60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论文  

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
刘朴淳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摘  要:三一教作为福建地区特有的民间宗教,具有独特的宗教思想与仪式实践。本研究在深入把握前人研究成果与三一教仪式发展的历史进程之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首次全面揭示了三一教庆赞仪式的完整构成和流程,并对其中的仪式元素、内涵、功能以及塑造林兆恩神圣形象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对仪式要素和流程的细致分析,本文认为:首先,庆赞仪式具备完整的仪式结构,其结构特征符合“分离-阈限(近阈限)-融合”或“点燃-宴会-再次点燃”的模式。其次,庆赞仪式的动态变化充分反映了三一教仪式传统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紧密关联。三一教的仪式传统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调整,融入国家元素,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维系教主的神圣形象。再次,庆赞仪式具备重塑共同体、增强道德感及传承文化记忆的社会功能。通过仪式中展现的信仰一致性,庆赞仪式促进了群体认同,为共同体的重塑提供了可能;同时,它通过对神圣形象的崇拜,深化了信仰者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观念,对信仰者的日常行为起到了引导作用;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庆赞仪式传递了三一教的历史传统与道德规范,增强了信仰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促进了三一教信仰的传承与教主形象神圣性的延续。最后,本文深入探讨了庆赞仪式如何对林兆恩神圣形象进行塑造。三一教仪式的产生源于其宗教化需求与宗教思想,而明初的礼俗改革与明中后期乡里教化制度的瓦解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三一教在塑造其仪式时,积极借鉴儒家礼仪与官方祭祀体系,同时,近世以来的济度宗教运动也对仪式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庆赞仪式中,这些因素均得到了充分体现,共同塑造了林兆恩“教祖”与“神”的双重形象,进而实现了其神圣化的过程。
关键词:三一教福建科仪庆赞仪式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
下一条: ·[刘钦泉]赣闽粤边客家宗族的民俗与区域联系网络述论
   相关链接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践·[李森 袁玉梅]中国西北地区人神之间的非常对话
·[郭娇斌]家族与神明:以福建漳州南靖梅林魏氏家族为考察·[廖欣梅]区域历史与神灵信仰:以福建西部石佛公信仰为个案
·[邓李]民间坛口经忏科仪佛道元素初探·[曾敏]赣南普庵信仰及道教普庵派斋醮科仪初探
·福建成立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巡回法庭·[李姿莹]隐形的桥梁:中国民俗学的福建时期
·[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福建建阳:苦研曜变建盏烧制技艺的匠人
·[屈啸宇 彭连生]‘一地’与‘三天’:一类浙江乡村醮仪召请科仪本中的二重空间观念·福建非遗展演亮相厦门
·访谈丨专访福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陈秀梅·福建龙岩: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进入新阶段(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完整名单)
·[曾敏]赣南闾山派斋醮法事初探·中国福建木偶戏文化交流活动在柬埔寨金边举办
·[张志娟]福建协和大学之民俗研究·[李跃忠]湖南影戏“科仪文本”之形态研究
·蓝其平:福建南平市非遗“畲家青草茶”传承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