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4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4年会专区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作者:刘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1-18 | 点击数:51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论文  

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刘婧
(云南大学)
摘  要:七夕节,这一蕴含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节日,正经历全面的数字化现代转型。其文化底蕴与文化借鉴和消费文化交织,共同营造了独特文化氛围的仪式情景。传统仪式被极大简化甚至消失,但参与者对仪式感的追求不减,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衍变为程式化的惯习,实现七夕的“再仪式化”。现代七夕节摒弃了传统仪式的繁琐,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中同时进行,将日常生活的活动置于特定情境下做程序化排列,并赋予深厚情感与文化价值。数字技术革新了传统仪式的行为模式与场域,打破了身体在场的局限性,促进了跨文化空间的高互动体验,实现了全民狂欢的节日盛况。
关键词:七夕节仪式感仪式媒介在场文化他者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下一条: ·[刘来法]富源古敢水族“吞口”溯源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
·[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
·[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