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4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4年会专区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美国民俗学的地方感研究
  作者:林诗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1-18 | 点击数:188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论文  

空间与地方
——美国民俗学的地方感研究
林诗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伴随着“空间转向”,在西方哲学中长期被视为时间附庸的空间成为了西方人文社会各学科关注的对象。人文地理学家爱德华·雷尔夫以及段义孚等人提出了“地方感”的概念,强调人与地方之间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联结,成为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代表理论,并影响至文学研究、民俗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本文主要追溯美国民俗学引入与使用“地方感”概念的理论脉络与社会背景,并通过“小意义的地方”和“大意义的地方”两条路径勾勒其基本理论视角与研究路径,由此指出对于地方的感知是民俗知识的根本属性之一。
关键词:地方感;地方;空间;美国民俗学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下一条: ·[林思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地方性”的“地方空间”研究
   相关链接
·[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王圆圆]文化空间的再造
·[宋昕曌 王嘉炜]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沈昕 莫朝含]地方知识视角下传统村落内源型民俗景观的外植化建构研究
·[申志明]传统社会地方“八景”的建构、特征及其功能·[孟令法]社会需求与信俗治理的失衡:民间信俗空间当代兴废的政策反思
·[梅联华]浅析非遗手工技艺文化空间的依托·[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
·[罗远玲]粤西年例传说的地方意义叠写与中华文化认同·[罗浩然]论非遗传承团体的立法必要性与规则构建
·[刘阳]“文”与“艺”:兔儿神形象的地方生产·[刘心怡]风水协商:徽州许村的水口空间建构与村落关系
·[刘贺娟 陈志生 罗姣姣]文化空间再造与民族认同建构:“东归那达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林思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地方性”的“地方空间”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