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李修建]傲雪凌霜质,不改四时春——刘锡诚传(下)
  作者:李修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08-27 | 点击数:1037
 

  三

  正当刘锡诚的文学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周扬把他调到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担任领导职务。此前,他虽拒绝多次,冯牧也三次表态不同意,但终究“君命难违”,更兼他侠骨柔肠,不忍拂了周扬的苦心。这一去,彻底改变了刘锡诚的人生轨迹。

  1983年12月8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京举行三届二次理事扩大会,刘锡诚当选为书记处常务书记,主持日常工作。在当时中国文联系统十个协会研究会的领导中,刘锡诚是唯一一个解放后培养起来的大学生出身的干部,其余诸人都是延安鲁艺或国统区的演剧队走出的老干部。刘锡诚的到来,无形中打破了既有的权力格局,更兼民研会的人事关系异常复杂,毫无政治根柢、始终书生本色的刘锡诚,开展工作其实是颇为不易的。

  尽管如此,务实能干的刘锡诚,还是卓有成效地进行了一系列值得载入民间文学史册的工作。他将1958年制定的民间文学工作方针“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进行了调整,将“加强研究”提到了首位,强调着重加强理论研究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这一调整,适应了新时期民间文学建设的需要。

  1984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正式启动,在历时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编纂期间,先后有几十万文化工作者参与调查、搜集、编纂,最终成果包括了省卷本90卷、县卷本4000多卷,总字数逾40亿字。曾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辑部办公室主任的的刘晓路提到,在“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启动阶段,刘锡诚作为研究会的主要领导,除了负有各项工作的领导责任外,对普查、采录、编纂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作了学术层面的思考,并将来自各方面的、与之相关的学术观点作了清晰的、明确的、科学的梳理,从而为稍后起草编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提供了扎实的、科学的理论依据。刘锡诚尤其重视“集成”资料的汇集和保存,他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在90年代就提出了将集成资料数字化的建议。作为协会主要领导,刘锡诚是“三套集成”的组织推动者,他没有将自己安排为某一卷的主编或副主编,但他在指导集成工作基础理论上的贡献,尤其是强调调查方法和编纂原则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反对对待民间文化上“左”的和庸俗社会学的思潮,以及对民间文学文化性质等方面的理论阐述,在“三套集成”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退休后的刘锡诚,以“边缘人”自况,在著名的随笔《边缘人》一文中,刘锡诚写道:“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在这种心境下,刘锡诚甘居寂寞,埋头书斋,整日笔耕,迄今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一字一字地,写出了数百万言的著述。

  其中最为值得称述的学术著作,有两部:

  一为《中国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该书是刘锡诚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申请课题时,钟敬文和林默涵亲自担当他的推荐人。该书基于刘锡诚多年来的田野实地考察与理论思考,在方法论上有重要突破,著作出版之后,获得学界一致好评,如何西来在相关书评中指出:“是一部下了功夫的书,有价值,见分量,论证扎实,学风谨严,很值得向学界朋友和广大读者推荐。”钟敬文亦对此书大为推崇:“过去有关原始艺术的著作,都是外国人写外国原始艺术的,没有人写中国原始艺术的书,更没有中国人写中国原始艺术的。我一直希望有人写出中国原始艺术的著作来,不能光是格罗塞呀、博厄斯呀所著的著作。日本做学问的人很多,也没有人写中国原始艺术的。系统地研究中国原始艺术,锡诚算是第一个。”此书于2001获得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特别奖(一等奖)。

  一为《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增订版)。该书更是凭刘锡诚数十年的资料积累,写成皇皇近100万字的篇幅,对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史做了翔实而精彩的呈现与分析。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理论积淀,使这部书极具学术价值,除提供了大量难得的学术史材料,更是厘清了民间文学史上的诸多重要问题,受到学界高度肯定,成为相关领域的必读参考书,也成为刘锡诚的代表作。此书于2015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写作此书时,刘锡诚已近年七十,怎不让人由衷称叹!

  在象征研究方面,他还出版了《中国象征词典》、《象征——对一种文化模式的考察》等著作,对于国内相关研究颇有引领之功。此外,他还主编《蝙蝠丛书》(学术著作,5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中华民俗文丛》(与宋兆麟、马昌仪主编,20种,学苑出版社1994年)、《中国民间信仰传说丛书》、《中国民间故事精品文库》(与马昌仪、高聚成主编,10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三足乌文丛》(学术著作,10种,学苑出版社2003年)等著述70余种。

  时序进入21世纪,刘锡诚被国家文化部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聘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十多年来,为抢救和保护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衰弱或消失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文化多样化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评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工作中,被委任为民间文学组的主持人。在非遗理论研究中,根据工作需要撰著了许多文章,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学苑出版社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道路》(文化艺术出版社即出),在价值判断、文化性质、保护理念、精华与糟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除了学术研究,他并未忘情文学创作。他写下了大量散文随笔,结集为《走出四合院》、《黄昏的眷恋》、《芳草萋萋》、《追寻生命遗韵》等,或怀人,或忆往,情感真挚,可读性强。他将在文坛工作的8年,以亲历的文学事件、人物和活动为线索,写成《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增订版即出)和《文坛旧事》(武汉出版社2005年5月),前书有记述,有分析,有故事,有情感,堪称一部血肉丰盈、神完气足的断代文学史。书成之后,为众多当代文学研究者所征引、称道,其参考价值,是任何学院派的文学史著作所无法取代的。如今,刘锡诚虽已年逾八旬,仍是黎明即起,读书写作。其勤奋不已、刚直劲健的风骨与精神,足为世人垂范。祝愿刘先生健康长寿!

  (文章来源:《传记文学》2016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李修建]傲雪凌霜质,不改四时春——刘锡诚传(上)
下一条: ·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相关链接
·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李修建]傲雪凌霜质,不改四时春——刘锡诚传(上)
·[周争艳]刘锡诚先生微传·[韩冰雪]论刘锡诚的民间文学诗学研究
·[刘锡诚]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刘锡诚]我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王雪]高擎民间文艺学旗帜——评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庄振富]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
·相识满天下 知音世不稀——刘锡诚先生访谈录·[刘锡诚]抗战中的民间文学家们
·[刘锡诚]田野采风杂忆·[刘锡诚]我和江绍原先生的治学交往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流派问题·[刘锡诚]民间文艺学家董均伦书简二十二通
·[刘锡诚]“东南亚文化区”与同胞配偶型洪水神话·[刘锡诚]三千里路云和月
·[刘锡诚]陶阳:创世神话研究的始创者·民间文艺学家刘锡诚专访:整体研究与建构中国特色民间文艺学
·[刘锡诚]黄石:一个被隐没的民俗学家·[刘守华]映日荷花别样红——读《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