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这封信被称为“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在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此地劳动。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编者按中,引述了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此后,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响应,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到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共创办五七干校106所,下放的干部、家属达10余万人。
1969年9月30日,中国文联党组所属的几个协会以及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干部,被一辆卡车拉到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的北沿,开始了在文化部五七干校的生活。刘锡诚被分在三连,人员来自原中国戏曲研究院、原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和原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那里是一望无际的鹅卵石,并无寸地可供耕种。“五七战士”要做的是,从水库里取水和泥,干打垒盖房子。没过多久,一天,刘锡诚正在工地上和泥脱坯,突然接到邮递员送来的一封电报。原来是他的妻子马昌仪所在单位——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的军代表发来的,要他立即返京。到京后,文学所的一位军代表向他宣布:学部的干部连家属一起到河南罗山干校,一周内办好所有手续,和平里的宿舍住房要交出去。刘锡诚匆忙处理完家里的书籍,卖给了收废品的小贩,返回官厅水库办好手续。
然后,连同妻子,带着一对幼稚的儿女,一家四口,跟随哲学社会科学部下放河南的干部一起,浩浩荡荡,乘火车远赴中原。他们先在罗山县的一个劳改农场里住了一个月,又迁到了息县的东岳公社。息县是春秋时代息国的故地,到达之后,却发现此地是一片广袤的荒地,几无人烟。下放干部中,单身的,不论男女老少,体强体弱,包括何其芳、钱钟书、吴晓玲等老专家,都被拉到了荒凉不毛的东岳草滩上,在这里脱坯盖房,白手起家建设干校。带家属的,先是住在包信中学,后来搬到了东岳公社所在地的村子里。
村子里有百十来户人,几十个下放干部的到来,打破了村子的宁静。俞平伯夫妇被安排在一个水塘旁边一座闲置已久的空房里,没有院落。村里人知道来住的是一个被毛主席点名批判过的大名人,全都跑来看热闹。刘锡诚一家四口先是被安置在街面上一间年久失修的破旧门面房里,只有五六平方米,一家四口,只能横着睡在床上。因为房门朝街开,时常有好事者探进头来打量攀谈,让人不胜其扰,后来他们转移到公社大院后院的一间空房子里。连队在村里办了一个托儿所,蔡仪的夫人、古典文学研究者乔象钟被指定为幼儿教师,她很热爱这项事业,全心全意照管和教育这些孩子。刘锡诚三岁的儿子,每天都送到托儿所。
在干校,主要工作是干农活,刘锡诚分在菜园班。班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莫过于何其芳,他负责养猪。他以从事文学的热情来养猪,“猪喜我喜,猪忧我忧”,每天提着猪食喂猪,还常常赶着猪群在草地上、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总结出了一套养猪歌谣。刘锡诚的菜也种得非常不错,他和班长辛苦好几天,在井下作业,打出了一眼吃水浇地的水井,还在菜园里种出了尺把长的黄瓜,一时成了干校新闻。当然,也时有不幸的消息传来,听到或看到某人死了,葬在这荒滩野地里了。几声悲叹过后,在各种劳作之中,生活很快又归于平静。
作为家属,刘锡诚在息县干校已经快两年了,与以前的同事及文化部干校完全失去了联系,心中时时涌现出一种离群孤雁般的孤寂和不安。1971年6月,经过慎重思考,他决定离开学部干校,回到文化部干校去。
此时,文化部怀来干校已经几易其地,先是迁移到天津附近的著名湿地宝坻县,继而又迁移到静海县的团泊洼。刘锡诚带着小儿子,几经波折,终于找到静海五七干校。三连连长是著名戏剧家晏甬,文革前是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刘锡诚与他早就认识。宽容平易的晏甬热情地接纳了他,帮他安排了住处。军宣队的参谋看了刘锡诚的人事档案,知道他历史简单,家族出身也好,便委任他代替年龄大的晏甬出任连长。连长的主要职责是指挥生产、带头劳动、冲杀在前。刘锡诚推脱不了,便答应下来,但要求只领导生产,至于“创四好”、“活学活用讲用会”、“天天读”、抓“五一六”等政治运动,由指导员郭汉城负责。
刘锡诚小时候就学会了全套农活,下放内蒙和到山东“四清”其间,又两次担任生产队长,对农业生产可谓驾轻就熟。他每天背着孩子带队出工,把孩子放在地埂上,给大家念一段毛主席语录或林彪语录,就挽起裤脚,带头下地干活。他还要根据农时的变化,谋划该干什么活儿,不误农时。秋收到了,强调做到颗粒归仓,接着又要往地里送粪,开始冬小麦的播种。还不能忘了给大家讲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鼓动大家抓生产,不忘备战备荒。对他而言,困难的是既要谋划和指挥生产、带头干活、搞好人事关系,还要照顾才四岁的儿子。
几个月后,传来了好消息,刘锡诚被分配工作了。在中国文联等文艺单位的干部中,他成了首批从干校分配工作的七个人之一。11月5日,他离开文化部团泊洼干校,到新华社报到,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