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李修建]傲雪凌霜质,不改四时春——刘锡诚传(下)
  作者:李修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08-27 | 点击数:381
 

  一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这封信被称为“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在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此地劳动。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编者按中,引述了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此后,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响应,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到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共创办五七干校106所,下放的干部、家属达10余万人。

  1969年9月30日,中国文联党组所属的几个协会以及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干部,被一辆卡车拉到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的北沿,开始了在文化部五七干校的生活。刘锡诚被分在三连,人员来自原中国戏曲研究院、原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和原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那里是一望无际的鹅卵石,并无寸地可供耕种。“五七战士”要做的是,从水库里取水和泥,干打垒盖房子。没过多久,一天,刘锡诚正在工地上和泥脱坯,突然接到邮递员送来的一封电报。原来是他的妻子马昌仪所在单位——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的军代表发来的,要他立即返京。到京后,文学所的一位军代表向他宣布:学部的干部连家属一起到河南罗山干校,一周内办好所有手续,和平里的宿舍住房要交出去。刘锡诚匆忙处理完家里的书籍,卖给了收废品的小贩,返回官厅水库办好手续。

  然后,连同妻子,带着一对幼稚的儿女,一家四口,跟随哲学社会科学部下放河南的干部一起,浩浩荡荡,乘火车远赴中原。他们先在罗山县的一个劳改农场里住了一个月,又迁到了息县的东岳公社。息县是春秋时代息国的故地,到达之后,却发现此地是一片广袤的荒地,几无人烟。下放干部中,单身的,不论男女老少,体强体弱,包括何其芳、钱钟书、吴晓玲等老专家,都被拉到了荒凉不毛的东岳草滩上,在这里脱坯盖房,白手起家建设干校。带家属的,先是住在包信中学,后来搬到了东岳公社所在地的村子里。

  村子里有百十来户人,几十个下放干部的到来,打破了村子的宁静。俞平伯夫妇被安排在一个水塘旁边一座闲置已久的空房里,没有院落。村里人知道来住的是一个被毛主席点名批判过的大名人,全都跑来看热闹。刘锡诚一家四口先是被安置在街面上一间年久失修的破旧门面房里,只有五六平方米,一家四口,只能横着睡在床上。因为房门朝街开,时常有好事者探进头来打量攀谈,让人不胜其扰,后来他们转移到公社大院后院的一间空房子里。连队在村里办了一个托儿所,蔡仪的夫人、古典文学研究者乔象钟被指定为幼儿教师,她很热爱这项事业,全心全意照管和教育这些孩子。刘锡诚三岁的儿子,每天都送到托儿所。

  在干校,主要工作是干农活,刘锡诚分在菜园班。班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莫过于何其芳,他负责养猪。他以从事文学的热情来养猪,“猪喜我喜,猪忧我忧”,每天提着猪食喂猪,还常常赶着猪群在草地上、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总结出了一套养猪歌谣。刘锡诚的菜也种得非常不错,他和班长辛苦好几天,在井下作业,打出了一眼吃水浇地的水井,还在菜园里种出了尺把长的黄瓜,一时成了干校新闻。当然,也时有不幸的消息传来,听到或看到某人死了,葬在这荒滩野地里了。几声悲叹过后,在各种劳作之中,生活很快又归于平静。

  作为家属,刘锡诚在息县干校已经快两年了,与以前的同事及文化部干校完全失去了联系,心中时时涌现出一种离群孤雁般的孤寂和不安。1971年6月,经过慎重思考,他决定离开学部干校,回到文化部干校去。

  此时,文化部怀来干校已经几易其地,先是迁移到天津附近的著名湿地宝坻县,继而又迁移到静海县的团泊洼。刘锡诚带着小儿子,几经波折,终于找到静海五七干校。三连连长是著名戏剧家晏甬,文革前是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刘锡诚与他早就认识。宽容平易的晏甬热情地接纳了他,帮他安排了住处。军宣队的参谋看了刘锡诚的人事档案,知道他历史简单,家族出身也好,便委任他代替年龄大的晏甬出任连长。连长的主要职责是指挥生产、带头劳动、冲杀在前。刘锡诚推脱不了,便答应下来,但要求只领导生产,至于“创四好”、“活学活用讲用会”、“天天读”、抓“五一六”等政治运动,由指导员郭汉城负责。

  刘锡诚小时候就学会了全套农活,下放内蒙和到山东“四清”其间,又两次担任生产队长,对农业生产可谓驾轻就熟。他每天背着孩子带队出工,把孩子放在地埂上,给大家念一段毛主席语录或林彪语录,就挽起裤脚,带头下地干活。他还要根据农时的变化,谋划该干什么活儿,不误农时。秋收到了,强调做到颗粒归仓,接着又要往地里送粪,开始冬小麦的播种。还不能忘了给大家讲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鼓动大家抓生产,不忘备战备荒。对他而言,困难的是既要谋划和指挥生产、带头干活、搞好人事关系,还要照顾才四岁的儿子。

  几个月后,传来了好消息,刘锡诚被分配工作了。在中国文联等文艺单位的干部中,他成了首批从干校分配工作的七个人之一。11月5日,他离开文化部团泊洼干校,到新华社报到,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李修建]傲雪凌霜质,不改四时春——刘锡诚传(上)
下一条: ·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相关链接
·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李修建]傲雪凌霜质,不改四时春——刘锡诚传(上)
·[周争艳]刘锡诚先生微传·[韩冰雪]论刘锡诚的民间文学诗学研究
·[刘锡诚]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刘锡诚]我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王雪]高擎民间文艺学旗帜——评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庄振富]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
·相识满天下 知音世不稀——刘锡诚先生访谈录·[刘锡诚]抗战中的民间文学家们
·[刘锡诚]田野采风杂忆·[刘锡诚]我和江绍原先生的治学交往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流派问题·[刘锡诚]民间文艺学家董均伦书简二十二通
·[刘锡诚]“东南亚文化区”与同胞配偶型洪水神话·[刘锡诚]三千里路云和月
·[刘锡诚]陶阳:创世神话研究的始创者·民间文艺学家刘锡诚专访:整体研究与建构中国特色民间文艺学
·[刘锡诚]黄石:一个被隐没的民俗学家·[刘守华]映日荷花别样红——读《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