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作者:王霄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03-28 | 点击数:5215
 
摘要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意味着团聚、纪念、新生,通过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活动,我们能从祖先留下的节日遗产中,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恩泽,充分地领悟到数千年来中国人民遗留下的宝贵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深切地体会到传统赋予我们的巨大文化力量。确立文化主体性,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在传承其核心主题与符号元素的基础上,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动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节日 文化自信 文化主体性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源起于中华民族古老的时间观念与礼仪秩序,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融合、改良和新变,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已成为滋养中华儿女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节日和其他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可以赋予我们在时代洪流中砥砺前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来源于当代中国人对于民族传统的反思与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也与来自外部的关注和认可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年复一年的节日活动实践当中,文化主体性得以确立。在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使其更加有机地融入当代生活,能为社区和民众带来物质、社会和精神多方面的丰厚收益,从而真正使之成为“我们的”节日。

  20世纪的传统节日:从批判反思到文化自觉
 
  20世纪的中国在文化上经历了一个从自我反思到自我革命继而走向文化自觉的过程。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强烈冲击,中国社会陷入自我迷茫状态,仁人志士试图通过文化革新来推动制度变革与民族自强。他们剪去象征保守和落后的发辫,穿上洋装洋服,鼓动妇女放开小脚,走出家门,接受新式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吹响了推翻旧俗陈规、开启文化新风的号角。
  1928年,新成立的南京政府即颁布了一系列社会文化改革条例,其中就包括用新历取代旧历,所有传统节日活动都要改在新历日期举行。然而由于民国政府缺乏动员全社会共同实施改革的能力,部分节日习俗仍在民间得以存续,一时间出现了元旦和春节两个年节并存的现象。1949年后,政府致力于节俗改革,将春节期间的祭拜活动(迷信)、燃放鞭炮(火灾和人身伤害)、大吃大喝(浪费)视为迷信、危险和浪费而不予提倡。20世纪70年代末期,党和政府从关心群众生活的角度出发,开始提倡举办春节联欢会,倡导社会各界在团结的氛围中一起欢度春节,并着力于保障春运和节日期间物品供应等利民举动。1980年,全国恢复了春节放假3天的制度。
  20世纪80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文化思潮以迅猛之势涌入国门,中国文化再一次受到质疑和挑战。社会上一部分人天真地相信“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习惯于以被他们理想化了的西方作为参照物。一时间,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纷至沓来,受到国人的热捧,商家为了赚钱也对此加以利用,大肆渲染,以至于很多洋节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中的日常,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愁情绪悄然而至。人们开始怀恋过去,探寻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之本,加之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民众在生产劳动之余也有了闲暇和闲钱去经营文化活动,传统复兴的热潮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于20世纪末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从反思批判到文化自觉,这是一个对于自身传统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一个现代国家在走向独立自强、繁荣昌盛阶段的必经之路。欧洲的德国、法国,亚洲的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其民族国家建立之初也曾经历过类似的自我否定、思想混乱乃至迷失方向的时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也都是通过从本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有效利用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从而重新找回了文化自信和国家发展的动力。因此,文化自觉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和新时代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随后到来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罗椿淑】

上一条: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下一条: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相关链接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林德山]课程思政视阈下中华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张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使命及其传播路径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