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3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3年会专区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作者:杨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10-14 | 点击数:1354
 

 中国民俗学会2023年年会论文• 

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杨宇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摘 要:隋唐至宋元是古代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七夕节经历了隋唐五代的蓬勃发展、两宋时期的极致繁华并在元代走向稳定地传承,其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变化和阶段特征。具体来说:隋唐五代,七夕节更为统治者重视,正式成为盛大的皇家节日。且在唐代诗文中留下大量印记,在节日与文本的互动中加强了与男女情爱和现实政治的联系。此外,唐代七夕将与“巧”有关的节俗发展到了极致,乞巧成为唐代七夕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节俗。宋代七夕节则摆脱了以往以“乞巧”、“祈星”为主的单一形式,具有了多元复合节日的性质,七夕跨越阶级、性别、民族和地域而存在。在民间,宋代七夕节高度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普通民众尤其都市市民成了过七夕的主力。在庙堂,宋代七夕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完成了正统化、规范化、合法化的历史性转变。至于元代,从史书、方志和文学戏曲作品中均能找到与七夕有关的记载,尤其是元杂剧,大量引用牛女传说,虚笔中折射出现实。元代以后,七夕节走向稳定并逐渐衰落。
       关键词:中古时期;七夕节;七夕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
下一条: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
·张勃:共建共享过七夕·2018七夕旅游指南——你身边的“非遗”专家Cue你
·[刘晓春]乞巧拜仙 金针度人:宋以来广州地区的“七娘会”·[朱双燕]2016年武义七夕节接仙女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
·[马晓坤]礼俗之辨——中古时期招魂葬的文化考察·中国(鲁山)七夕节: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商家掘金七夕“浪漫经济”
·[刘宗迪]遥看牵牛织女星·[洗桐]古诗古画中的“七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