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3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3年会专区

[毕雪飞]东渡的传统:作为方法的牵牛织女传说
  作者:毕雪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10-12 | 点击数:743
 

中国民俗学会2023年年会论文  

东渡的传统:作为方法的牵牛织女传说
毕雪飞
(浙江财经大学)
  要:东亚区域文化交流史研究开展得较早,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很多富矿有待挖掘。通过将过去聚焦于文化交流活动之“结果”的研究,转向聚焦于文化交流活动的“过程”的研究,从而进行某种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典范转移”,打开新的研究境地。在对牵牛织女传说动态化的过程研究中,逐步清晰地理清其相关文化在地化的展开,进而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牵牛织女传说作为东亚文化的共同命题,只能在各国交流互动中形成,东亚文化交流史是各国构建文化主体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多元交融,兼具共性与个性的东亚文化特征。通过文本与语境并重分析,将经典诠释与政治、宗教、文学等密切关联,既“入乎其内”又“出乎意外”,二者相辅相成,庶几内外兼顾,探骊得珠[ 如果说聚焦于文本的分析是一种“人乎其内”的研究途径,我们不妨说后者是一种“出乎其外”的研究途径,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庶几内外兼观,探骊得珠。参照黄俊杰:《作为区域史的东亚文化交流史——问题意识与研究主题》《跨文化对话》,2011年。]。以牵牛织女传说为方法,将研究视野从“结果”转换为“过程”,不仅能转换视角、拓宽视野,在宏观视域下践行“跨文化”阐释与比较,理解东亚文化的历史交流与互动,还能深入到细微之处充分进行实证与深描,从而更好地理解传说的东亚传播及其所产生的社会与文化上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东渡的传统;牵牛织女传说;跨文化;东亚经验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下一条: ·[才晶]丧葬仪式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相关链接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郭海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孙英刚] 跨文化中的迷惘——“民间宗教”概念的是与非
·[杨明晨]迷信作为“知识”:江绍原的迷信研究与学科话语的跨文化实践·董晓萍:《跨文化技术民俗学》
·[李牧]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对世界的新贡献
·《钟敬文全集》出版与钟敬文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召开·[王文超]科学史与民俗文化:艾伯华早期汉学研究述略(1927-1937)
·[侯松 吴宗杰]“古迹”与遗产政治的跨文化解读·“跨境、跨文化与新时代民族文学”第二届民族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在京举行
·2018年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招生简章·“跨境、跨文化与新时代民族文学”:第二届民族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征文启事
·[梁珊珊]中国民俗学跨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董晓萍]钟敬文留日研究:东方文化史与民俗学
·[董晓萍]跨文化大学教育:非遗与多元文化·[舒燕]语境化与民间传说的跨文化传播(仅摘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