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
  作者:高荷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09-26 | 点击数:22353
 

  四、独特的史诗类型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满—通古斯语民族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渔猎游牧,他们长期信奉萨满教,长期混居,文化彼此影响。他们的叙事传统都有其特定称呼,且其文本有说有唱,文本多以主人公命名,兼有渔猎、游牧及农耕文明的特质,将其统合在一起皆因其文化间的关联。“以‘莫日根’(中国北方)、‘勇士’(苏联远东区)、‘英雄’(日本北方阿依奴族)以及‘汗王’(蒙古诸部族)等通古斯语族中比较通行词语命名并以之作为主人公的长篇传奇性征战叙述文学,今天不论它们以哪种传播形式(口头的或文字的),也不论采取哪种形体(咏唱的、宣讲的或讲唱间杂的等),更不论其已存在北亚冻土带哪一国度或哪一原住民族(部族)之中,都迥非孤立的精神文化现象。完全相反,倒是从它们各自的纵向与横向文化联系上,不难看出脉脉相通的诸多内在共同点,从而形成一个跨地区、跨疆界的原始文化(属于古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类型学整体,并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其布列空间大有朝向它们东西两侧翼持续延长的总趋势。”

  时至今日,我们提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亦是发现这六个族群叙事传统间的关联性,但其叙事传统并非都可以称之为史诗,如《尼山萨满》虽类属“窝车库乌勒本”,但并非史诗;《摩苏昆集成》35部,可称之为史诗的不足10部;《伊玛堪集成》也是如此。

  “东北亚史诗带”所属史诗分为六种形态,即“蜕变中萎缩形态的史诗”“故事、歌谣化形态的史诗”“多民族共属形态的史诗”“自然消歇形态的史诗”“‘疑似形态’的史诗”“史诗延伸形态——叙事诗”。其中仅“蜕变中萎缩形态的史诗”和“多民族共属形态的史诗”与本文探讨的史诗一致,其他四种形态并非本文的探讨范围。“伊玛堪”《满都莫日根》《香叟西雅丘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木杜里莫日根》等文本、“摩苏昆”《英雄格帕欠》等文本可纳入史诗范畴。

  仁钦道尔吉和郎樱合著的《中国史诗》按内容将史诗分为“早期史诗”“中小型英雄史诗”“长篇史诗”三类;梅列金斯基曾提出过类似的“国家出现前史诗”;巴·布林贝赫提出史诗分为“原始史诗”“完整史诗”“变异史诗”三类。满—通古斯语族六个族群史诗的部分文本符合“早期史诗”中“考验婚”“勇士与多头恶魔斗争”“勇士与地下恶魔斗争”等类型;从史诗文本反映内容来看,“满—通古斯语族史诗”都为“国家出现前史诗”;通古斯的民间文学中只出现了英雄史诗的萌芽,也属于“原始史诗”之列。正是因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尚未发展成为完整史诗,又因多反映部落交战、血亲复仇等特定历史阶段的族群生产生活,其史诗与相对完整的史诗相比有其特殊性,这需要我们更为深入的研究。

  余论

  “满—通古斯语族史诗”作为中国史诗版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资料的阙如、语言的障碍、学界认知的改变,之前多以单一民族的文学样式出现。遗憾的是,学界有意识提出“东北亚史诗带”的时候,鄂温克史诗只余其名,族属还未最后确定;满族“窝车库乌勒本”也尚未被全部发掘;那乃人、埃文基人的史诗样式也不被我国学者所知。直到20世纪90年代,撰写《赫哲族文学史》《鄂伦春族文学史》的学者开始关注到那乃人和埃文基人的史诗样式,并与“伊玛堪”进行比较。30多年来,虽然研究进展缓慢,但还是有所推进。随着研究及译介的深入,“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将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学术影响。

(本文发表于《黑龙江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略去参考文献,如有需要请参阅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
下一条: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相关链接
·[高荷红]满—通古斯语族史诗母题研究·中国撒拉族与中亚土库曼人
·布朗族:中国云南及东南亚地区最早的世居民族·鄂温克——生活在东北亚的古老民族
·塔吉克族:飞翔在中亚大地上的雄鹰·乌孜别克族:中亚人口最多的跨境民族
·哈尼族:联系中国与老越泰缅四国的纽带·彝族:跨境格局在渐行渐远
·珞巴族:见证时代变迁的古老民族·门巴族:从遥远的历史走来
·傈僳族:历史迁徙中的分散与凝聚·壮族:越南有“贝侬” 交流渐深入
·京族:中越两国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重要纽带·哈萨克族:在欧亚地缘政治博弈中举足轻重
·独龙族:加快发展是境内外面临的共同课题·蒙古族:兼具历史和现实影响力的草原民族
·朝鲜族:影响东亚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民族·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柯尔克孜族
·苗族:源于中华大地,遍布世界各地·傣族:在东南亚国家及其相互交往中举足轻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