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施爱东]发现刘三妹:乡绅曾光国的文化交游圈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09-14 | 点击数:15183
 

摘   要:被引用最多的刘三姐身世相关文献,分别是清初王士禛的《池北偶谈·粤风续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刘三妹》、孙芳桂的《歌仙刘三妹传》、张尔翮的《刘三妹歌仙传》。王士禛和屈大均的文章均出自吴淇的《粤风续九》,而收录于《粤风续九》的《歌仙刘三妹传》则是对《刘三妹歌仙传》的直接改写,可见《刘三妹歌仙传》才是关于刘三妹身世最为原始的文献。但是,公认的《刘三妹歌仙传》作者张尔翮却在各方面都不具备写作此文的条件。各种间接和直接的证据,最后都集中在同时期贵县乡绅曾光国身上。曾光国的文化交游跨越了多个不同层级的文化圈,正是通过这种文化圈层的交叉重叠,实现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双向流动。曾光国的名字或许会被历史淹没,但他所记录和塑造的歌仙刘三妹形象,已经作为一个永恒的民族记忆,深深地刻印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史中。

关键词:刘三姐;吴淇;《粤风续九》;屈大均;《广东新语》

作者简介:施爱东,1968年生于江西石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史、故事学、谣言学,代表性著作有《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倡立一门新学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作为实验的田野研究——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玄论战”》《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中国龙的发明:16—19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等。


  据学者们的不完全统计,刘三姐传说遍布南方8个省区60多个县,覆盖近10个民族,其统一的身份是“歌仙”。在1960年黄婉秋主演的电影《刘三姐》风行之前,各地方文献和文人笔记一般称其为“刘三妹”。据此,本文讨论概以刘三妹指称刘三姐。

  各地刘三妹传说大同小异,一般的说法是:当地有一名叫刘三妹的姑娘,特别会唱歌,有一位白鹤乡的善歌少年慕名前来对歌,两人先在村里搭台唱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于是将歌台移至山上,又唱了七天七夜,最后两人都化为石头。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善歌少年默默无闻,善歌三妹却就此名扬天下。

  关于刘三妹的身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神话传说历史化”观点的学者以钟敬文为代表,他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刘三姐传说之产生,乃后人根据当地流行之唱歌风俗,加以想象(如化石情节),所造成者。”也就是说,各地都有唱歌的习俗,人们为了解释这些习俗,虚拟了一位“始造歌者”。

  两粤文化学者则多持“历史人物传说化”的观点。广西学者偏爱引用王士禛的《池北偶谈》,广东学者偏爱引用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一般都认为刘三妹是唐中宗年间的一位善歌女子,介于真实历史人物与不断被神化的歌仙之间。

  一、刘三妹生年是谁提出来的

  刘三妹到底是哪里人,不同地区的学者争执不休。但是,对于她的出生时间,大家的意见倒是比较一致,一般认为她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或“神龙中”。唐中宗的神龙年号只用了三年,也就是说,刘三妹大概出生于公元705年或706年,这个时间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

  问题是,这个时间点是怎么来的?所有学者的论据都会指向康熙年间几条口径非常接近的材料:

  (一)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禛的《池北偶谈》:“相传唐神龙中,有刘三妹者,居贵县之水南村,善歌,与邕州白鹤秀才登西山高台,为三日歌。······竟七日夜,两人皆化为石,在七星岩上。”

  (二)其次是清初“岭南三大家”之首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土人因祀之于阳春锦石岩。”

  (三)收录在《古今图书集成》、署名张尔翮的《刘三妹歌仙传》:“少女三妹,生于唐中宗之神龙元年,甫七岁,即好笔墨,慵事针指,聪明敏达,时人呼为女神童,年十二,能通经传,而善讴歌。······忽朗陵白鹤乡一少年秀才张姓讳伟望者,闻歌仙之名而慕焉,······二人径登山顶,偶坐而歌,若出金石,声闻于天。至七日,望之则见其形而不闻其声矣!乡人曰:‘二人竞歌已久,可请下山。’乃遣数童登山以请,而童子讶然报曰:‘奇哉奇哉,二人化石矣!’”

  (四)吴淇《粤风续九》收录署名孙芳桂的《歌仙刘三妹传》:“少女三妹,生于唐中宗神龙五年己酉。甫七岁,即好笔墨,聪明敏捷,时呼为女神童。年十二,通经史,善为歌,父老奇之,试之顷刻立就。······有邕州白鹤乡少年张伟望者(造门会歌),······至七日,望之俨然,弗闻歌声。众命二童子上省,还报曰:‘两人石化矣!’”

  有清一代记录刘三妹行迹的文章非常多,但基本上都是从上述四份笔记录出、改写、增益而成。所以,无论后出的材料有多少,我们都不必管,只需要对这四份材料进行辨析就可以了。陈垣先生一再强调“读史必须观其语之所自出”,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四份材料的史源到底出自何处。

  首先我们可以排除王士禛的《池北偶谈》。虽然王士禛名气最大,文章传播面也最广,但王士禛自己在书中明确说明了信息来源:“同年睢阳吴冉渠(吴淇),为浔州推官,采录其歌,为《粤风续九》。”

  其次要排除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屈大均编纂此书时,吴淇《粤风续九》与王士禛《池北偶谈》均已问世。《广东新语》多处化用《粤风续九》,其中《粤歌》关于瑶歌的部分,作者直接提到了化用的源头:

  赵龙文云:徭俗最尚歌,男女杂还(沓),一唱百和。其歌与民歌,皆七言而不用韵,或三句,或十余句,专以比兴为重,而布格命意,有迥出于民歌之外者。

  这段文字提到的“赵龙文云”,其出处就在《粤风续九》卷二,赵龙文的《猺歌序》:

  其风俗最尚踏歌,浓妆绮服,越阡度陌,男女杂沓。深林丛竹间,一唱百和,云为之不流,名曰“会阆”。自墙(穑)事毕,至明春之花朝,皆会阆之期也。余节亦间举,惟元宵与中秋夕为盛。歌与民歌俱七言,颇相类。其不同者,民歌有韵,猺歌不用韵。民歌体绝句,猺歌或三句,或至十余句。民歌意多双关,猺歌专重比兴,其布格命意,有迥出于民歌之外者,虽文人捉笔,不能过也。

  现在就剩下孙芳桂的《歌仙刘三妹传》和张尔翮的《刘三妹歌仙传》了。两者提供的信息和文字极其相似,都用不着“查重软件”,肉眼一扫就可以直接断定两者之间具有“抄袭”关系。问题是,谁抄谁的?

  孙芳桂的文章开门见山地介绍了刘三妹的身世,没有说到文章的史料来源。而张尔翮却在文中非常明确地交待了他的史料来源。

  张尔翮文章开头说:“癸卯清明日,因访友于西山杨氏,路经山谷。”时间是癸卯年(1663年),地点是贵县西山。他来到仙女寨,听到山里有人唱歌,歌声婉转动听。到了朋友家,见到朋友年过八旬的叔祖,“童颜鹤发,仿佛仙状”,就向老头打听这些人唱的是什么歌,老头告诉他说:“此地古有歌仙,故乡中所生男妇多善歌。”张尔翮请述其详,老头就跟他吹了那么一大通。

  文章未尾还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兹吾郡司理吴公采风至此,访歌仙之迹,命翮为传以纪之。嗟呼!仙迹不磨,恍美人之宛在;歌声尚沸,怀西归之好音。”这段话被许多学者当作无用信息:“张尔翮《刘三妹歌仙传》开文、结尾都是寻访套话,在此不录,中间主体部分则详细记载了刘三妹的身世及其与秀才对歌场景。”甚至一些史料汇编

  也把这些段落直接给删了。

  这个“吾郡司理吴公”是谁呢?就是吴淇!

  司理,是司理参军的简称,宋代以军人为判官,掌狱讼。明代以后,这项工作由推官负责,所以,明代和清初的推官别称司理,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设区市法院院长。司理吴公就是推官吴公。我们再看看吴淇什么时候“为浔州推官”,从吴淇的墓志铭可以知道他“戊戌(1658年)······成进士甲次,例得京职,会改新制,授推官,得广西浔州”。吴淇的离浔时间则可以根据下一任职务的时间上限来界定,据康熙《镇江府志》:“吴淇,字伯其,睢州人,壬辰进士。康熙四年(1665年)由广西浔州府推官升任。”可见,吴淇任职浔州推官的时间大约是在1659—1665年,而《刘三妹歌仙传》的写作时间是1663年。可见,文中“吾郡司理吴公”只能是吴淇。

  那么,《歌仙刘三妹传》的作者孙芳桂又是谁呢?《浔州府志》记载孙芳桂是清代第二任同知,吴淇是第二任推官。可见孙芳桂是浔州州府二把手,吴淇的顶头上司。孙芳桂,河北万全卫人,顺治七年(1650年)拔贡,康熙四年(1665年)调任彰德知府。两人在浔时间基本重合。

  现在我们可以做个大致推测,张尔翮是一位当地文人,很可能是贵县县吏。他将自己西山访友听来的刘三妹传说,讲给前来采风的浔州推官吴淇。吴淇听后非常感兴趣,让他把这次调查所得写出来。于是张尔翮写了一篇《刘三妹歌仙传》交给吴淇。吴淇回到浔江府,打算将各地采风所得编一本《粤风续九》,他找到领导孙芳桂,希望领导能写篇序言什么的。可是领导不懂当地歌俗,于是吴淇将这篇《刘三妹歌仙传》提供给领导参考,结果领导就在这篇文章基础上,改出一篇《歌仙刘三妹传》交给吴淇。吴淇将领导的文章排在《粤风续九》的头版头条给发表了。作为地方文人的张尔翮敝帚自珍,一定是将这篇文章重新收录在某个地方文人的雅集中,后来被《古今图书集成》的编辑者所采录,得以保存。

  至于《歌仙刘三妹传》到底是孙芳桂自己写的,还是吴淇代拟之后以孙芳桂的名义发表的,笔者的猜测是:孙芳桂自己写的。理由是,文章多处出现逻辑不洽的错误,一是“贵州西山水南村”,这里的贵州即贵县,浔州府下辖县,清代贵县有水南里西山乡,水南里大于西山乡,“水南”不应该写在“西山”后面。二是“三妹生于唐中宗神龙五年己酉”,神龙五年是一个历史上不存在的年份,神龙年号总共只用了三年。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文章是吴淇改写后送给上司的人情稿,他不会如此马虎潦草,给领导难堪。反过来看,正因为文章是领导亲自改写的,所以虽然有些小瑕疵,但是吴淇碍于情面,不仅原文照录,而且还将它列为《粤风续九》的头版头条。

  以上两个漏洞,王士禛《池北偶谈》转引的时候,全都改掉了。“贵州西山水南村”改成了“贵县之水南村”,“唐中宗神龙五年”改成了“唐神龙中”。屈大均是广东人,他当然不愿意把刘三妹划给广西,所以,“贵州西山水南村”就被彻底删掉了,“唐中宗神龙五年”改成了“唐中宗年间”。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知道,自清初以来,被无数学者拿来当成经典文献,言之凿凿反复引用的“刘三妹生于唐中宗神龙年间”的史料源头,全都来自《刘三妹歌仙传》,间接地来源于贵县仙女寨一位八十八岁的山村老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于佳卉】

上一条: ·[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
下一条: ·[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
   相关链接
·[施爱东]刘三妹与刘三婆:女仙称谓的转换逻辑·[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
·[韦杨波]“刘三姐歌谣”考辨——兼谈作为非遗的“刘三姐歌谣”的保护与传承·[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刘三姐》的创编
·[施爱东]荷马不是一个人在歌唱·[施爱东]刘三姐传歌路线图
·[钟敬文]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1]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