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
  作者:段友文 石怀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07-08 | 点击数:6074
 

  三、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大发展

  1978年夏,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了文科教材座谈会,将民间文学重新列入高等教育课程之中,但面临没有教材的窘境。1978年10月,在兰州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学教材编选会议上,许多教师向钟敬文表达了对民间文学教师培训和教材建设的强烈需求,于是钟敬文提出采取进修班培训和教材编写结合的模式进行,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和教育部的支持。1980年,《民间文学概论》出版,它是第一部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大学教科书,构建了民间文艺学的理论系统,标志着我国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框架在长期探索后的第一次定型。此次进修班同时培养了一批民间文艺学的播火者。虽然施爱东以学科良性发展的视角剖析这种跃进式短期培训无法培养专业人才,顶多是培养了民俗学爱好者,只能作为一种常识教育使人人门。但在当时语境下,即使培养爱好者也具备其历史意义,从爱好者走入研究的不乏其人。

  《民间文学概论》基于钟敬文自身的理论探索,参考了赵景深《民间文艺概论》、匡扶《民间文学概论》、乌丙安《人民口头文学概论》三部50年代的教材编纂而成,分为《民间文学概论》与《民间文学作品选》两册。其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民间文艺学基本原理、民间文艺学搜集整理论、民间文艺学各文体专论,继承了二三十年代以来教材建设的优秀成果,具有较为严谨的结构,作品选可视为对文体专论的补充。民间文艺学基本原理事实上仅探讨了民间文学的本体理论与功能理论,对生成理论、生态理论、文本理论、审美理论均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围绕的核心仍是在与作家文学的对比中建构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讲义中探讨审美理论,将民间文艺学与其他学科对比的理论创新并未全面延续到《民间文学概论》当中。该书为“引论”性质,仅介绍比较稳定的基础知识,因而更多地显现出与前人成果的共通性。

  《民间文学概论》实际上是自20年代民间文学教材初创期以来,对既往理论的一次大整合。过去用于描述民间文学特征的诸多概念如口头性、口述性、人民性、阶级性等被集中概括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的“四性”特征;基于50年代搜集整理实践的成果,将民间文学的文体分为十类,“过去含混不清的文体概念和分类体系得以统一”。理论框架的更加完善,标志着民间文学教材的第一次成熟。

  自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出版之后,受其影响,多所高校编写民间文学教材。这些教材基本延续了钟编概论的理论框架。影响较大的有1981年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1985年刘守华《民间文学概论十讲》、1987年吴蓉章《民间文学理论基础》、1987年彭维金《民间文学漫话》、1993年刘守华《民间文学导论》、1994年汪粉玲《民间文学概论》、1995年高国藩《中国民间文学新论》、1996年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2002年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2004年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2006年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2012年毛巧晖、陈勤建《新编民间文学教程》等,这些教材作为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设民间文学类课程的教材与教学经验的总结,是80年代以后民间文学课程重回高等教育序列过程的一部分,是民间文学教育从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学术核心扩散至全国,遍地开花的成果。

  同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教材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一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翻译工作有序进行,至80年代成果斐然,《阿诗玛》《刘三姐》《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创世纪》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经典文本经整理与翻译得以面世。因而,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知识整合,编纂相应教材的需求随之产生。1980年,云南大学中文系举办了全国19所高校青年教师参加的“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师资培训班”,钟敬文亲临现场为学员授课,在培训班讲义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一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这本由朱宜初、李子贤主编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1983)多次重印,目前仍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领域的权威教材,体例与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近似,首先阐述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征、意义、起源、发展,然后分文体进行论述。因少数民族文化中保存了较多的原始宗教色彩,该书着重论述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原始思维、原始文化、图腾崇拜的关系。此后又出现了数部民族民间文学教材,其中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编《中国民族民间文学》(1987)体例较为特殊,实质是集合了55篇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况的论文,介绍性、资料性强于理论性。王堡《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1986)为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论文集,同校的乌斯曼·斯马义著有《维吾尔民间文学体裁》(1994)、《维吾尔民间文学概论》(2009)等维吾尔文教材。另一方面,陶立瑞《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1985),李景江、李文焕《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基础》(1986),王光荣等编《民族民间文学原理》(1993),赵志忠《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1997)等教材同样基于概论框架,以民间文艺学基本理论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阐释,可视作对概论体系的丰富。

  上述概论式教材大多延续钟编概论体系,均从民间文学的概念、特征、功能与价值、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与作家文学的关系、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互相影响、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等方面论述民间文艺学基本理论,并加入民间文艺各文体分论,形成一套稳定的知识传递结构与课程讲述模式,内容观点却未有大的突破。施爱东于2004年在《西北民族研究》上刊文《“概论教育”与“概论思维”》,系统地梳理了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体系的构成与20世纪末编写概论教材的实践,对延续钟敬文概论体系而缺乏创新的教材编写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指出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运动式“概论”思维的深层原因。此文的发表,有利于教材编纂者反思以往概论教材编写的利弊,树立理论建构意识,自觉吸收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对教材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等院校本科民间文学教材主要是向本科生普及民间文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如何处理基础理论与学术发展新成果之间的关系,寻找普及与提高、专业基础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平衡点,是本科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的关键问题。同时,高等教育中,对本科生、研究生的民间文学教育要区别对待。在这方面,概论式教材里不乏创新性探索,如吴蓉章教材对民间文学与宗教关系的论述,李惠芳教材对民间文学创作、流传特征的分析,黄涛教材对各章编写体系的创新以及民间叙事经典类型的补充,毛巧晖和陈勤建教材对理论与方法的强调,都是编写者弹精竭虑、苦心探索之处。2009年出版的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虽然作为引论性质的基础参考书仍然以体裁论为主体,但在对民间文艺学基本原理的论述中引入了“口头程式”“狂欢化诗学”等新理论,在对民间文学的概念界定和特征描述中,能抓住民间文学的生活文化属性与活态性,并介绍民间文艺美学、民间故事形态学等新研究方法与视角,且在文体分论中融入了自己的禁忌研究的成果,在保持了钟编概论框架体系通俗易懂优点的同时,将理论方法做了更新,其难易程度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是一部优秀的基础性教材。由此可见,民间文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只有对已有的学术范式予以深刻反思,才能搞清楚该继承什么和该舍弃和突破什么,明确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明白前路何在。

  在民间文学教材编写实践中,思考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的内在脉络,将民间文学教育由本科生扩展延伸到研究生专业培养之中,成为学界民间文艺研究先行者的自觉行动。张紫晨的《民间文艺学原理》出版于1991年,面世时间早于很多概论式教材,却是很长一个时期内唯一的一本民间文艺学原理类论著,拥有与概论体系完全不同的理论建构。全书共十一章,并无概论教材所热衷的作品分论,而是以民间文艺学的理论体系建构为核心。该书对民间文艺学各种理论依托学术史脉络的梳理,并且基于历史语境评述这些理论,寻找诸理论的缺陷和突破点,呈现出新历史主义的时代思想风貌。该书的旨归是作为学科的“民间文艺学”而非作为研究对象的“民间文学”,因而并未以界定民间文学的概念与范围为基础,而是从界定“民间文艺学”这一学科开始。民间文艺学的任务就是说明民间文学现象的本质,“以高度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树立完整的科学体系。”继而走出了传统的在民间文艺与作家文艺的对比进行中的学科本体建构模式。他在人类总体知识体系中厘定“民间文艺学”的学科位置来建构本体理论,在世界民间文艺学史的梳理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特点概括之中,将“民间文艺学”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文艺学、民俗学等其他相关的人文学科区分开来,阐述了“民间文艺学”在人文学科中具有独立的地位,进而介绍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同时提出“建立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民间文艺学”,对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建设提出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的要求。张紫晨将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分为民间文艺学基本原理、民间文艺传承学、民间文艺分类学、民间文艺体裁学和民间文艺美学五部分,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民间文艺学基本原理包括民间文艺学本体理论、民间文艺学方法论、民间文艺起源论与创作论、民间文艺功能论、民间文艺价值论、民间文艺搜集整理论、民间文艺史学,基本涵盖了学科教材建设的既往成果并有所突破,走出了概论体系“有限变异”缺乏创新的阴影。民间文艺史学、民间文艺资料学、民间文艺体裁学的提出是本书的理论创新,由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到建设民间文艺资料学,由民间文学学术史到民间文艺科学史与民间文学作品发展史的并列,由民间文学作品论到民间文艺体裁学,《民间文艺学原理》丰富了前人划定的框架体系。

  2008年出版的董晓萍《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是一本对钟编概论体系全面反思的教材。该书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研究生“民间文艺学”课程的讲义,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讲义的内容简略、用语直白完全不同,具备学术论著的严谨与丰厚,每章后附录的讨论课实录体现了教学实践的成果与特色。“重读现代民间文艺学史”“重读现代民间文艺学”“重读《民间文学概论》”的主张使该书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理论建构上则包括了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文本理论(包括民间文艺的特征与对象、民间文艺创作理论、民间文艺体裁理论、民间文艺审美理论)、传承理论、分类理论与数字化理论。

  既往教材多从民间文艺学基本原理开始,将学术史梳理放在最后,在介绍完当前基本共识后再对民间文艺学的过往历程与未来走向进行思考。董晓萍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起点开始,考察民间文艺运动与思潮的发生,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思想素材与早期研究,以达成现代民间文艺学诞生历史场景的还原,来“明确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性质与研究理念”,完成对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定位,兼及对前人成果的反思与对话。对民间文艺学本体理论的建构亦在学术史脉络中完成,从梳理学者的代表性观点开始,由古及今地介绍了学界对民间文艺学学科性质与概念、范围理解的变迁,并在与其他诸多学科的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民间文艺学的学科边界,同时包括了对《民间文学概论》的反思与扩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杨镕】

上一条: ·[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
下一条: ·[徐赣丽 张寒月]辨物居方:明代文人生活文化及其当代启示
   相关链接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
·辽宁大学成功举办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会议·[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陈趣联]非遗难题与高校学科建设
·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建设青年谈·[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杨利慧:让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建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新文科背景下民俗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张多]基于文史传统的交叉学科实践·[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黄永林 邓清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