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代表大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

“新世纪的中国民俗学: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立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4-06 | 点击数:9924
 

 

  中国民俗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新世纪的中国民俗学: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3月31日至4月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大会开幕式于3月31日上午进行,中国民俗学会第五届理事长刘魁立先生致开幕词。秘书长高丙中教授代表第五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几年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对学会过去几年在实体化等方面的成就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学会副秘书长萧放教授和万建中教授分别代表学会秘书处向大会作财务报告和关于修改中国民俗学会章程的建议报告。

  开幕式上,宋兆麟先生、陈勤建教授、高丙中教授以及美国葳涞大学张举文教授分别就田野调查工作、学科研究“经世济民”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作为民俗学问题的“日常生活”、以及“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等问题进行大会主题发言。宋兆麟先生对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田野调查经验进行总结,在田野调查的准备、跟踪调查以及理论升华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当前我们所实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只能延缓民族民俗文化的变化,保护的前提是‘记录工程’,所以留下‘事实的总汇’乃是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的重大任务。”陈勤建教授指出民俗学,虽然因它的研究对象民俗——传承性的生活文化——内容的丰富广泛,而形成价值诉求的多元化,但是,综观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成功经验,归根结底,回归生活,面向现实社会,关注经世济民是民俗学科本位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选择。中国民俗学今后的发展,关键在于民俗学自身要加强学科建设,关注学科研究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经世济民”的现实性和迫切性,把握民众生活文化知识智慧,真正投入、融化在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中。高丙中教授认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近代以来遭受了一个被现代性所殖民的过程,民俗成为知识的对象和改造的对象,于是有民俗学或多学科民俗研究的发生与发展。这种由比较简单的意识形态和更加简单的政治方案所规划的再造日常生活的工程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传统的日常生活蜕变为文化遗留物。近30年的社会进程重新把文化遗留物复兴到日常生活中,其中一些部分重新成为公共文化。民俗学群体有机会在利用后现代思想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享太平”创造知识条件的同时成就自身的事业。张举文先教授则分析了存在于民俗学研究中的对哲乃普的“过渡礼仪”模式与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观念的混淆,特别探讨曾被误译和误解的“边缘礼仪”及其现实应用;然后通过“过渡礼仪”模式分析礼仪行为的层次及其对个体与群体的“边缘”作用。目的在于通过此模式对人类礼仪行为做出关于心理的和文化背景的阐释,在承认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前提下,尽力做出符合特定社会条件的对某群体文化的共同传统性的阐释。

   之后,代表分为五个小组进行学术讨论,就当下关注较多的民俗学理论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节日等问题发表学术报告并广泛交换意见。学术讨论间隙,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举行了学术联谊活动。

  4月2日上午的闭幕式上,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民俗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并按照选举程序产生了学会新的领导班子,刘魁立先生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叶春生、陈勤建、段宝林、柯杨、贺学君、李惠芳、白庚胜、陶立璠、刘铁梁、叶涛、高丙中、朝戈金、周星、齐涛、黄永林、赵世瑜当选为副理事长,乌丙安先生被聘为中国民俗学会荣誉理事长,宋兆麟先生为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中国民俗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会议通知
   相关链接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李琳 李小青]中国民俗学会40周年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的兴盛·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7-8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