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作者:李向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04-02 | 点击数:22115
 

 摘   要:冬至是传统农耕社会重要的节令时序和岁时节日,兼具自然历法属性和社会人文属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冬至的节俗符号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官方与民间两套过节系统。官方与民间过节系统,既有各自的特色又保持着密切互动。由此,冬至节很早即成为礼俗互动的重要机制和各种社会关系调适的文化场域。同时,系统梳理冬至节俗源流,深入挖掘冬至的文化内涵,也是弘扬和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冬至;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


  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岁、一阳生等,是传统农耕社会中重要的节令时序和岁时节日,兼具自然历法属性和社会人文属性。从天文历法上看,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是生活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人根据星象、物候、气候等诸多因素确定的节令时序。作为一套独特的传统时间体系,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和夏至是较早被确定的节点,早在西周之前,古人不仅已经认识到冬至的存在,而且赋予冬至以社会人文意义。从社会人文角度看,冬至由时令节点扩展到岁时节日是古人宗教观念和阴阳观念在时间认识上的投射和实践。在古人的观念中,冬至是一年中阴气最重、阳气最弱的时间节点,此日过后,阳气将逐渐增多而阴气则渐趋减弱,因此又称“冬至一阳生”。由于冬至是阴阳交替的重要节点,因而人们选择在此日进行各种庆祝和祭祀活动,相沿成习,逐渐形成岁时节日。20世纪初,民国政府开始推行西历(通常多称为“公历”或“阳历”)纪元,在传统春节的基础上增设“元旦”(公历1月1日)节。为保证西历顺利推行,官方通过放假、庆祝等活动表示对元旦的重视。大概是因为冬至距离元旦时间过近,冬至节的地位不断降低。不过,在推行西历初期,受影响较大的是城市居民,大多数农村地区仍然奉行着传统的以阴历为主、阳历为辅的农历历法系统,因而保持着冬至过节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农耕技术的进步和公历纪元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冬至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减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冬至作为传统节日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  冬至与冬至节的别称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在传统社会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岁时节日功能。由于兼具自然节气与岁时节日两种属性,冬至也存在着自然节气名称和岁时节日名称的不同。

  (一)自然节令上的冬至别称

  在古代中国社会,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备起来的。从文献资料可知,古人至迟在西周时期就掌握了“二分”“二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比如《尚书·尧典》把春分叫作“日中”,将秋分叫作“宵中”;把夏至叫作“日永”,将冬至叫作“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战国末的《吕氏春秋》中已经有了二十四节气之称,只是冬至和夏至被分别称为“日短至”和“日长至”,与现代称法略有出入。《左传·僖公五年》载:“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其中,“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西汉时期刘向主持编纂的《淮南子》所载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已与现代完全相同。

  在先秦时期的古典文献中,冬至有多种称谓,秦汉以后,“冬至”这一名称才逐渐成为主流说法。比如,前面所说的《尚书·尧典》中“日短”就是用来指称冬至的。与之相似的说法还有“日短至”,比如《吕氏春秋仲冬纪》记载:“日短至,则伐林木,取竹箭。”从现代天文地理学意义上说,冬至日白昼最短而黑夜最长,是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线运动。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运行至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地区白昼达最短,黑夜达最长,因此,冬至又可称为“日短至”。之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南回归线往北移动,北半球各地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古书中亦有“日长至”之说,比如《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大概就是取意白天越来越长。此外,还有“日南至”之说,比如《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陆游《辛酉冬至》诗曰:“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如前所述,“冬至”这一名称成为主流史书用名是在秦汉以后,比如《史记·天官书》载:“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再如《汉书·律历志》载:“推冬至,以算余乘人统岁数,盈统法得一,名曰大余。”尽管如此,汉代之后,还是有不少文人学者将冬至名为“长至”或“长日”。如《周易·复》载:“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晋代潘尼《长至》诗曰:“浑仪赋四气,玉衡运招摇。灵晷修斯夕,日南始今朝。”杜甫《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唐宋以后,亦有不少文人在诗作中直接以“一阳生”代指冬至,比如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明清之后,除少数诗作仍以各种别称名“冬至”,其他旨在记述岁时的史书典籍则基本以“冬至”作为正式名称。

  (二)岁时节日中的冬至节别称

  在传统社会,冬至节又被称为观云节、履长节、书云节、一阳节、騐岁日、既复日、兆晴日、令辰等。

  1.观云节

  唐代韩鄂所撰《四时纂要》记载:“占云:冬至日有青云从北方来者,岁美,人安;无云,凶;赤云,旱;黑云,水;白云,兵及疾;黄云,土功兴。”由此可知,至迟在唐代时期,古人已经通过冬至日观云以占卜来岁丰歉。宋代王应麟所撰《玉海》记载:“开元十一年十一月癸酉日长至,太史奏:有云迎日,祥风至,日有冠珥,太平之嘉应”,讲述的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冬至日时,太阳周遭有黄云围绕,按照古代占卜言辞,冬至日时太阳有冠珥,是天下太平的好兆头。尽管这些可以说明,冬至日观云,可观运势以及来岁丰歉,但尚未因此称冬至为观云节。直到明代,冬至作为观云节才开始在部分文献中出现,比如明代屠隆所撰《缥缃对类》记载:“观云节,冬至。”不过,作为观云节,冬至似乎仅限于占卜应验一类,并未形成更多相应习俗,流传亦不甚广泛。

  2.履长节

  时至冬至,从气候上说,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寒冷期,人们需要添置棉衣准备过冬。因此,冬至日儿媳给公婆敬献棉鞋棉袜,有孝敬之意。另外,冬至日时,昼最短,夜最长,过了此日,则昼一天比一天长,夜一天比一天短。过去人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随着白昼变长,工作时间也相应变长。未出阁的年轻女子和其他女子,在冬至之后做女红时,通过每天增加一根线的方式,逐渐增加工作量。汉代崔骃《冬至袜铭》载:“阳升于下,日永于天,长履景福,至千亿年。”魏曹植《冬至献袜表》载:“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后逐渐演化为冬至日儿媳向公婆敬赠鞋袜,一为祈祝长寿,二为表达孝心,相沿成习,遂称“履长节”。唐末五代马缟所撰《中华古今注》亦记载:“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明代何庆元《观所题即事》载:“履长节自帝城开,风日凄迷短鬓催。千里慈闱身作客,三生午梦酒停杯。重关静闭天花冷,弱线愁添寸草堆。阴受谢时还未谢,微阳消得许多摧。”明代屠隆所撰《缥缃对类》记载:“履长,冬至;履新,正旦。”又载:“添线,并冬至。”明代田汝成所撰《熙朝乐事》载:“冬至谓之亚岁,官府、民间各相庆贺,一如元日之仪。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舂粢糕以祀先祖,妇女献鞋袜于尊长,亦古人履长之义也。”明代李泰所撰《四时气候集解》亦载:“冬至,阴阳百物之始,日极南影,有履长之庆。”清代以后,尽管有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冬至献履袜习俗,但已经不如之前兴盛。清初孔尚任《节序同风录》载:“进家长新袜、缠足布,谓之履长,又曰迎福践长。”乾隆《青城县志》载:“十一月为冬至,谓之长至,又为履长节。按月令仲冬,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节嗜欲,定心气。”又乾隆《乐陵县志》记载:“十一月冬至,为履长节,唐宫中女红騐日长短,冬至后每日添一线。杜诗‘刺绣五纹添弱线’是也。”清末以后,冬至庆贺履长之习俗逐渐式微。另外,值得一说的是,部分文献将履长节与冬至乐律联系起来,如隋代杜台卿所撰《玉烛宝典》载:“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律当黄钟,其管最长,为万物之始,故至节有履长之贺。”唐代韩鄂所撰《岁华纪丽》记载:“冬至日南长,律中黄钟,其管最长,故有履长之贺。”不过,这种说法在后世古籍中并不多见。

  3.书云节

  书云节,多见于古人词章,并无相应节俗。“书云”,出于《左传·僖公五年》:“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这里的“书云物”就是观察、记录天象及云色,并以此占卜吉凶祸福,预测来岁年景和气候。先秦时期,“书云物”不仅表明一种仪式,还是国君之职。唐代于尹耕通过诗歌形式为后世解释了“书云物”的大体情形:“至日行时令,登台约礼文。官称伯赵氏,色辨五方云。昼漏听初发,阳光望渐分。司天为岁备,持简出人群。惠爱周微物,生灵荷圣君。长当有嘉瑞,郁郁复纷纷。”宋代曹勋《幕中冬至书事》云:“书云节物动冠裳,愧我从军乐事妨。听得邻家响丝竹,壮怀无处不凄凉。”元代曹伯启《冬至日白霫道中偶成录》诗曰:“穷途却值书云节,秫酒糠灯语夜阑。”清代陈祖范《先子年七十有一终,于腊月初一冬至节,卧占首聊,祖范次三四句,今阅三十五冬至矣,追续成篇》载:“喜届书云节,重逢添线时。线为长命缕,云捧再中曦。潜德卿惭长,加年父逊儿。俄更三十五,洒泪续遗诗。”

  4.騐岁日

  在古代,人们总是在重要节日时根据各种气候、物象等进行占卜,不同时令的节日承担着不同的占卜功能。由于冬至是一年四时八节中最后一个节日,再加上汉代以前行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而冬至是十一月中气,因而冬至占卜来年光景成为重要习俗,故冬至又被称为“騐岁日”。騐,同“验”。孔尚任《节序同风录》载:“立八尺表于中庭,当午时,日之晷,影长一丈三尺如度,则岁和人美;否,则岁恶民讹。晷进,则水,退,则旱;进一尺,则日食,退一尺,则月食。”徐卓《节序日考》载:“广月令,十一月冬至,为騐岁日。《淮南子》曰:以冬至日数,至来年正月朔日,恰五十日者,民食不乏,亦不剩;不满五十日者,减一升;过五十日者,盈一升,最騐。”《新刻原本王状元荆钗记》记载:“一阳气转春透彻,履长欢庆冬节,验岁瞻云人意切,听残漏晓临台榭。”乾隆《重修襄垣县志》载:“合仓泉,在县西四十五里大平村,逢冬至日,即水之流止,以验岁之丰歉,多应。”不过,根据文献记载,明清及以后,騐岁日多为正月初一元旦或正月初七“人日”,各种相应仪式也在此日进行,如乾隆《湖南通志》载:“元旦,设香烛、楮钱、酒醴、果品……是日,占风之方向,以騐岁之丰耗。”民国《莱阳县志》载:“人日……亦有谓三日猫,四日鼠,五日猪,六日羊者,俗以阴晴风雪验岁丰歉。”

  明清以后,冬至节在民间日益隆重,各地区间的称呼也逐渐变多,比如江苏江都、甘泉、扬州等地区将冬至称为“长至”“大冬”,山西翼城等地区将之称为“豆腐节”,苏州有些地方将冬至称为“节关”,甘肃有些地方将冬至称为“拜小岁”,陕西米脂地区称之为“熬冬”,四川温江、三台等地区称之为“长至节”,河南宜阳地区称之为“拜冬节”,广东广州、佛山等地区称之为“团冬”,广西龙州等地区称之为“汤圆节”,等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张云莉 张隽波]“节气”考略·[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
·[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6月21日:冬/夏至国际日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
·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
·[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