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R
都市民俗是21世纪民俗学研究的主题
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 潘忠荣 吴筱霞
都市民俗指在人口密度高、人群流动性大、文明最为发达地区的民俗。21世纪的中国,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都市民俗将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 对都市民俗研究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社会经济形态演进速度加快。在千变万化的城市中,一些传统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被淘汰,一些与社会相适应的都市民俗应运而生。 2、 城市化程度急剧提高。城市中的人群来自不同地区,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习惯,由此引发了一些冲突。为整合社会秩序,营造一种和谐、健康、有序的社区环境,对城市民俗的研究将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3、 民俗演进与社会变革相比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
二、 如何开展对都市民俗的研究: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挖掘和弘扬能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民俗精华,用科学和法制来改造传统民俗,以全新的理念构筑社会主义都市民俗学。2、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相邻学科入手,开展对都市民俗学的研究。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外都市民俗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3、对都市民俗学研究要勇于改革和创新,尤其注重对经济民俗的研究。 4、都市民俗研究要立足于为现实服务。
地域民俗与西部开发
彭金山
对于西部开发来说,中央的扶持和发达地区的支持固然十分重要,但最终是须得西部人自己完成的。因此,西部省区既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开发的机遇,同时又要积极寻找地域优势。土地和能源资源优势是最主要的,其次就是民俗文化资源优势了。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西部开发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俗文化资源对于西部开发的认识价值:民俗是一定区域里人群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广泛流传,被当作规范加以保持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心理意识。研究一定区域的民俗文化,理解该地民众的精神追求和生存困惑,便可以在开发政策的制定 上把握“顺势”的原则,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民俗文化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转换:一是民俗文化资源向旅游文化资源的转换,在这方面西部具有很强的优势。二是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这里主要指对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的开发。当然,这种“转换”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对民俗文化的弘扬和开发,可以让西部人从历史的反思中增强自信,振奋精神 ,创造今天的辉煌,而且也不失为西部走向世界的一条好路径。
三、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西部开发要以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为前提。各地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可一 轰而上,盲目仿效。三是不可因功利驱使而制造假民俗、伪民俗,否则无疑于制造新的灾难。
论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的起源
湘潭大学 漆凌云
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是在鸟图腾崇拜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信奉鸟图腾的商族先民常以玄鸟来临作为恋爱和耕种季节来临标志,举行庆祝仪式祈求作物丰收,人丁兴旺,沐浴后便在水畔举行男女狂欢活动。神话的产生和仪式有关,契的神话正是说明这一仪式产生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中仙女沐浴母题源于仪式中的狂欢活动,简狄因生下商始祖契而被视为玄鸟的化身,故事中女子与鸟互化观念与此有关。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源头应为契的神话。《毛衣女》故事产生于苗、瑶族中。而苗瑶祖先“三苗”曾居住在商族地区,且信奉鸟图腾。所以鸟图腾神话完全可能在“三苗”的变迁中演变成《毛衣女》的故事。《毛衣女》故事只是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试论民俗学学科建设
浙江温州师范学院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 邱国珍
回顾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百年历程,我们都不能回避一个重要问题:民俗学学科建设。注意到民俗学学科建设在民俗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中国民俗学在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滥觞期,梁启超、严复、黄遵宪、蒋智由、鲁迅等一批有识之士,阐释民俗所运用的概念和方法,借鉴了西方的社会人文科学的学说,显示了近代学术的性质。 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轫期,刘复、沈尹默、周作人等民俗学开拓者,在北京大学校刊上逐日刊登近世歌谣、成立歌谣研究会、创办《歌谣》周刊,成立了风俗调查会。使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术建设向前跨出了可喜的一步。建国初期,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在艰难曲折中前进。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1953年,钟敬文先生开始招收我国首届民间文学研究生;195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民间文学教研室。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我国民俗学学科建设陷入停顿状态。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俗学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1981年,钟敬文先生领导的民间文学学科被确定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点,1988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又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钟先生领导的北师大民俗学学科点也因此被学界称为“民俗学人才培养的摇篮”。
回顾中国民俗学百年历史,尤其是近20年的历史,我们深感民俗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民俗学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相关的方方面面。全文分为三部分: 一、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回顾;二、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现状分析;三、 关注、扶持新的民俗学学科增长点。
客家民居风水习俗与自然环境
丘桓兴
有学者认为,“风水是用直观方法,寻找具有良好生态和美感的地理环境。”居住在闽粤赣边区的客家人,笃信风水。这里以家乡广东蕉岭县蓝坊镇中村为例,分析客家风水与选择环境、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关系。
一、按风水观念选择村落。中村四周群山环抱,一条山溪从村中蜿蜒流过。村形宛如葫芦-葫芦多子,以兆子孙繁衍之地。
二、丘氏祖屋,背靠绵亘的龙岗山,来龙甚佳;前有一字排开的小山龙案山;远处朝山是巍峨雄伟的大峰嶂和尖峰笔;加上门前环曲而流的山溪,为“来财聚宝”的“腰带水”。总之,山环水抱,景色壮丽,乃慧眼择得的风水宝地。
三、遗憾的是,左右两边无“藏风聚气”的小山,少了风水所说的上砂下砂。为此按风水先生建议,在左边筑起高高河堤,右边砌起水渠堤,名为补足风水,实则挡风护屋,又有水利之惠。还有,屋后龙岗山甚陡,为防止洪水冲刷房屋和山崖坍塌,在屋后山上广种树木,俗称风水林。既保护房屋,又调节小气候。这是在风水观念影响下,改造自然环境的两个例证。
四、中国风水,多为古代中原风水师所定,有些规矩不合南方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为此,客家风水师因地制宜,大胆革新。如北方平原建房,座北朝南,宅院要南北长,东西狭。客家人依山建房,若建南北长的深院,斩山工程浩大,房屋也阴暗潮湿。于是改为进深较浅的宽大围屋,一字排开,横陈山麓,既气派又舒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网站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