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仪式文化的传承和民俗信仰
江苏省镇江市文联 张丹
仪式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反映人们的庆节祁年、贺喜禳灾、祭祖等典礼的一种问文化现象。它融文学、音乐、舞蹈、宗教等为一体。
古老的仪式是伴随原始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的。由于生存艰难和生产力低下,原始人往往依赖于大自然,形成了“万物有灵论”的世界观,并祈求“有灵”的大自然的帮助,于是出现了向大自然呼吁、诅咒、祈祷之类的原始仪式。而宗教的加盟则使其更加多姿多采、渗透到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劳动等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这些仪式的社会条件和思想基础则逐渐消逝,仪式中民俗信仰的色彩也逐渐淡漠,以至于仪式或自然消亡,或发生质的变化而独寻其娱乐性、游戏性、纪念性等,或分裂成独立存在的歌谣、舞蹈、音乐等。
总之,在仪式文化传承过程中,民俗信仰是其核心之所在。民俗信仰的有无,以及民俗信仰元素的多少,决定着某种仪式文化样式的存亡和变异。
民俗研究途径简论
河北石家庄市54中 张建英
首先,建立一条完整的“主线”,将民俗理论与实践、高雅与平凡、局部与整体有机的贯穿于一体。主线的基点包括“理论”、“队伍”、“机构”和“基地”,其中“理论”是民俗研究的方向性、方法性和成就性体现;“队伍”是民俗研究的人才资源保证;“机构”是民俗研究的框架支撑;而“基地”则是民俗研究的生活资料库,是整个研究的基石。此四个基点组成的民俗研究“主线”,是所有民俗研究者和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其次,积极创造条件,促成民俗研究成果的回归。民俗研究成果是民俗事像的理论概括,不深入民间,不了解绚丽多彩的民俗事像极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取得优秀的民俗研究成果。反之,优秀的民俗研究成果,还需要及时的回归与民间,忠实的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民俗革新与发展,财富和民俗研究的主旨方向。单纯为研究而研究,即会形成孤芳自赏似的“高雅”成果,因为不能根植于民间生活,而失去生命力和社会存在价值。
第三,实现民俗研究“主线”向“网络”的转变。民俗学要根植于民间、服务于社会,而不成为“象牙塔”里的“高雅”清谈,需要众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研究者爱好者积极参与。由于经费或时空的限制,既有必要在“主线”的“机构”环节上设立或依托设立专门的网点,方便各地各阶层同仁经常性的“减缓资料”、“发布资讯”、“质疑”或“寻求帮助”,从而使原有的民俗研究之“(主)线”,变成触角庞大的民俗研究之“网(络)”,借鉴经济领域集团发展的经验,形成民俗研究的“合力”,开创民俗研究的新局面。
重视民族民间信仰仪式的田野调查
湖南省文联 张劲松
我国多民族遗留着各自传统的民间信仰仪式,除原始信仰仪式,还有深受儒、释、道文化或其它人为宗教影响的仪式。在新世纪的民俗文化研究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加强对民族民间信仰仪式的田野调查研究。
第一、田野调查民族民间信仰仪式,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民族民间信仰仪式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是应该开掘的富矿。预测伴随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民间信仰仪式会加速消失。田野调查未见于文献典籍的民族民间信仰仪式,具有为促进学术研究而抢救资料的重要意义。
第二、田野调查民族民间信仰仪式,是全面深入弄清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这是因为一是多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间信仰仪式,表现出各自传统文化的差异。二是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民间信仰仪式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几乎融为一体。如果不调查研究多民族的民间信仰仪式,就无法全面弄清多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更难将其说清楚。
第三,田野调查民族民间信仰仪式,是抛弃落后文化,建设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
第四、田野调查民族民间信仰仪式,是保护利用民族文化遗产的需要。民族民间传统信仰仪式是多民族本位文化中古老、隐性和深层的文化,经由田野作业将它们保留下来,在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在各民族文化认同中都会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近几年我对湖南省蓝山县瑶族信仰仪式进行了系统微观的田野调查研究,写出了三十余万字的书稿。我们田野工作方法是深入仪式现场目察与访谈。书写报告力求反映仪式全貌。第一部分为?络交待;第二至第七部分为仪式调查报告,每一报告有仪式的基本资料;最后的结语,就仪式的有关意见和问题进行探讨。我认为,宏观学术思想指导下的民族民间仪式的系统立体的微观田野调查报告有较多较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艺术民俗学视野里的民间文艺
山东 张士闪
我国的民间文艺学学科则是由既是民俗学泰斗又是民间文艺界元老的钟敬文先生率先倡导的。在艺术民俗学的视野里,民间文艺起源于民俗生活,并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民俗事象的附生物而存在;民间文艺中具有浓重的民俗成份,主要的民俗事象都在民间文艺中有所表现。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看来,民俗是民间文艺产生的土壤,民间文艺是对民俗生活包括民俗事象的审美观照或生活承袭。民间文艺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在于民俗事象,民俗为民间文艺创作提供必要的材料和依据。而后起的诸多民间文艺现象的缘起,都能追溯到民俗生活本身。民间文艺是民俗最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部分民间文艺可以视作古有民俗的遗存或变体。民间文艺是即时民俗社会的传神写照,重要民俗事象正是民间文艺的大显身手之地。
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疆民族民俗文化的抉择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张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疆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带来人们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传统民俗文化也面临着抉择。对此,笔者认为会有三种表现形式。其一,适应现代化进程,民俗文化产生变异;其二,不适应现代化进程,民俗文化产生碰撞;其三,加强引导,使民俗文化融入现代化进程之中。
一、民族民俗文化的变异
文化转型模式是被一个民族文化适应机制决定的。纵观维吾尔族发展历史,其经济文化类型经历了一个由草原游牧文化的绿洲耕牧型向农业经济类型的转变时期。维吾尔族文化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多种宗教在这块土地上此消彼长,使维吾尔族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化特点。进入现代社会,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变异的特点表现为,总是在寻找适应本民族现实生活需要,又能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异质文化。
二、民族民俗文化的碰撞
在现代化进程中,一部分传统民俗文化总要固守其领地,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在新疆,伊斯兰教对于广大信教群众来讲,不仅是一种信仰,而且是一种生活。对“胡达”的虔诚表现在多方面。据调查统计,目前新疆各类清真寺的总数为2万4千多个,这个数字远远超过现有的学校数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的例子还有许多,如何协调好二者关系,对民俗学者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三、民族民俗文化的融合
一般来说,对现代文明的接受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更新观念,然后再用观念影响行为、生活方式;另一种先让大量的特质文明涌入,在迫使人们接受它、使用它的同时,促使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于新疆民族民俗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必须是两种方法并用。
概言之,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当前局势,多做实事,尽快使新疆的广大民众早日进入现代化的文明时代。
开发我国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新领域
——从河南新密市伏羲山(浮戏山)考察谈起
河南大学 张振犁
在新密市的伏羲女娲神话遗存及庙宇建筑、庙会活动不下五六处,这在一个不大的地区的神话信息来说是罕见的。它标志着伏羲女娲创世造人圣绩深入人心,对伏羲女娲的信仰“入人之久”。
从庙宇中的碑文知道,“伏羲女娲庙”重修的年代至少在四五百年前就有了先人的祭祀活动和庙会的盛况记载。如果把目光投向嵩山、少室山侧的中坡山,伏羲女娲补天造人神话和伏羲女娲庙宇遗迹,时间还可以上推至公元8世纪。卢仝的“女娲本是伏羲妇”的根就充分了。此类神话在中原腹地的流传就是肯定的结论。闻一多在20世纪30年代曾怀疑此类西南的“伏羲女娲兄妹婚”神话可能是中原传去的”观点,现在就找到娘家了。(见闻一多《神话与诗·伏羲考》)。
新密市的“伏羲女娲祠”(庙)普遍是二人以人祖的夫妻身份,同坐庙堂共享后人的崇祀。这一现象反映出伏羲女娲时代,婚姻制度从“族内婚”向“族外婚”过渡的被认可,决无受“乱伦”谴责的问题。它基本廓清了伏羲女娲文化的脉络、源流:伏羲生于中原濮阳雷泽;洪水后在保护神的庇护下避灾,结婚、捏泥人等活动,就在新密(含嵩山神话体系)开辟创世时代;在淮阳建都,开发中原的农业,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至于陕、甘及巴蜀等地的伏羲、女娲时代的文化,基本上属于中原伏羲文化的辐射,时间也晚的多。
新密市的远古伏羲时代的文化,正是“三皇之世”的典型地区。新密市不仅有补国城址遗存,而且伏羲还曾将女娲封国与汝水之阳。从整个中原远古“河洛文化”及其覆盖的嵩岳山系的文化来看也应是如此。三皇时代,在整个嵩山山系有许多重要业绩的主要是伏羲、女娲。而新密市的浮戏山之得名,自然是伏羲山”了。这便是新密名称的由来。因此,新密市的伏羲女娲文化在“河洛文化”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这是历史事实演变所造成的。
?论民间权威的审美特征??
陕西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赵德利
所谓民间权威主要是指相对于上层社会和官方机构的主体所拥有的比其他人优越的地位、才能、权力和人格魅力及其对他人的影响力。
民间权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是指依靠传统(习惯)的“合理性”和神圣性而实现其“统治”的权威。二是法理型权威。是指依据法律制度赋予的权力所施加的影响而形成的权威。三是感召型权威。它指的是那些因自身所具有的超众的智慧、品质、才能而对民众产生了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权威。
根据民间权威的现实作用和文学形象的审美意义,民间权威的审美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历史集成性。民间权威是一种应对各种事变、承受历史重压的人。在他们身上,集中反映了当代各种势力斗争的复杂情态。每当事变关头,他们或以其智慧、经验、侠义、胆识、魅力、权力、威望控制扭转局面,调解矛盾;或因身处各种冲突的“焦点”而备受冲击,承受磨难。他们之所以具有非凡的胆识、卓见,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历史变异的契机,总结、继承、创用了前人的经验,并在这种历史变异中成功地发挥了自身积累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智慧,充分利用了各种社会事变的有利条件,才成为驾驭历史事变的人。
2. 现实感召力。民间权威的非凡才能与出众品质,对民众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民间权威的感召力并不以权力的强制为主导,民众在一种心悦诚服的心境中接受他们的安排和调节,而较少感到权力或说教的力量。
3. 文化象征性。民间权威形象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个例,它具有艺术符号的象征功能,是在文本的文化语境中生成的具有能指与所指、物象与意象丰富意蕴的象征符号。
对民俗资源的利用及有效文化信息传播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 赵宇共
近年来民俗学界和文化界一直强调抢救性挖掘和保存正在消亡的传统民间习俗。但国家对这方面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真正能深入避远地区参与观察并记录传统民俗的学者为数很少。而有些传统民俗,仅靠学者主观上的愿望也是保留不住的。对传统民俗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也并未引起社会层面的重视。
我们认为应自觉、主动地利用传统民俗资源,以有效地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开发和发展。几年来我们利用传统民俗资源,成功地策划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问西安时的入城迎宾仪式,策划了西安城墙的开启礼、换防礼等,促进了西安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还出版了七十八万字的上古文化人类学小说《走婚》与《炎黄》,受到好评。我们除发表民俗学论文、田野报告外,每年还应邀多次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上做民俗文化讲座,传播传统的民俗文化信息。这样不仅提高了社会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重视,也争取到一定的资金,有助于更深一步进行民俗田野调查和民俗的理论研究。
盘古神话研究的新进展
——岭南盘古崇拜群的发现
广东深圳宝安电大 曾祥委
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对盘古神话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盘古神话在汉以前不见经传,它是不是外族文化的舶来品?盘古与盘匏是不是一回事?人们比较专注从神话的角度进行探讨,光凭不多的一些文献记载,很难解决这两个问题。笔者近年对岭南盘古崇拜群的考察发现,提供一个综合的视角,从宗教、神话、民俗和族群关系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有望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1、笔者在粤北的始兴、翁源、曲江、英德、乳源,粤东的惠阳、深圳粤中的花县、肇庆和毗连粤北的赣南发现了二十多个盘古庙,历史的记载和现实的考察都表明岭南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盘古崇拜群。笔者对民间的崇拜习俗进行考察,收集到大量盘古神话、神图和《盘古经》等实物。并在瑶、畲等相关少数民族中进行了田野作业,收获相当丰富。
2、瑶族和畲族中都有盘古和盘匏崇拜;二者区分比较清楚, 特别是畲族,其祖图中,盘古与“狗头王”的区分明显。但是在实际崇拜中,存在着叠合和替代现象。
3、目前的盘古庙,绝大多数发现在与瑶、畲有密切关系的客家人居住地区。其盘古有不同类型。
4、客家盘古庙的盘古神,表现出演进的序列,一些个案表现为祖先神与开辟神的合体,一些个案仅有开辟神的身份。而一些个案还明显地变化的痕迹。
5、一些客家地区的盘古是盘古、伏羲、女娲的合体,与瑶族的一些祖源神话吻合。这一类型的盘古,可佐证中原地区出土的神像图,将盘古的实物推进到公元一世纪。
6、岭南地区的盘古崇拜,主要功能是祈丰保苗,也有祈福求安的作用,各地个案随演进程度不同而异,演进程度高者,更倾向后者。
7、对盘古神话的宗教、神话、民俗和族群关系考察,为南方族群的文化演进提供清晰的证据。盘古崇拜的演进,折射了南方族群文化演进的历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网站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