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暨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于1998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这次大会是中国民俗学会在本世纪的最后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也是纪念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周年的一次重要的学术研讨活动。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140多位会员代表和20多位非会员特邀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卢正佳、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师渠、中文系主任刘象愚等领导同志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会议。大会收到数十封来自全国各地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贺信与贺电,正在德国柏林进行学术访问的、中国民俗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乌丙安教授也发来了贺信。
中国民俗是由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所构成的多元一体的人文传承,中国民俗学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自己特定的历史轨迹。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中国民俗学自1918年北京大学歌谣征集活动起,经历了整整八十年漫长而曲折的史路历程。正是随着中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民俗史之嬗递,现代民俗学研究的承前启后,这一学科逐步建立起厚实的研究基础和日趋丰富的理论内涵,并历史地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基本范畴、重点课题、结构体系、工作方法与学术走向。
“五四”前后,西方人文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输入,促使中国民俗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北大歌谣征集活动引发出了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建构,这可谓是中国民俗学的重要发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中国民俗学在我国古老悠久的人文传统中,由历代史乘杂纂中的文人记录与学者论评进入了科学意义上的专门性学科建构,并逐步由歌谣学、民间文艺学渐进到民俗学而随之更新并矫正自己的学术形态与学术路线,中国民俗学终成一门既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又汲取世界先进人文理论的现代学科。
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后,在著名民俗学家、学会理事会理事长钟敬文教授的率领下,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针对我国多民族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注重实地田野工作,调查研究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传统和民俗事象,出版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报告和学术理论著作,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基地培养了一批批的民俗学研究高级人才和专门学者,中国民俗学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学术生气。在国际上,中国民俗学会与世界各国同行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多边协作与学术对话也在国际学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国内,从中央到地方,民俗学的组织机构、书刊出版和学术队伍等,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目前中国民俗学会已发展成为会员上万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与社会影响的全国性学术组织。
中国民俗学在其八十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老一辈民俗学者筚路蓝缕的开拓,历经长时期的演进发展与几起几落的波折,如今已从复兴过渡到学科重建与振兴的新的历史阶段。世纪之交,本着认真回顾中国民俗研究那源远流长的历史,总结和概括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源流和历史承续,审思并观照当代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学术体系、发展走向及其所面临的各种现实性学术课题,中国民俗学会召开本次大会,旨在总结中国民俗学八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民俗学今后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发扬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严肃活跃的学术氛围中讨论各方学者共同关心的学术话题;通过换届改选使学会理事工作机构更加精干和年轻化,在体制上进一步实行改革以增强工作活力;鼓舞全体会员以昂扬姿态跨入二十一世纪,为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事业服务。
大会期间,年届96岁的“世纪老人”、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导师钟敬文教授作了题为《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的重要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将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分组式的学术对话与重点讨论。不言而喻,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到来之际,中国民俗学会在首都北京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隆重纪念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周年,不仅具有深长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展望,随着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中国民俗学将以蓬勃发展的学术姿态和崭新激扬的学术精神走向二十一世纪。
大会宣传组
1998年12月18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网站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