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论文•
流动的土地与凝固的传统
——清代至民国晋南后土信仰研究
郭俊红
(山西大学文学院)
摘 要:清代以降,每年三月十八、十月初五以及正月十五的汾阴后土祭祀由以庙前村为核心的“十村六社”轮流组织。这些村落紧邻黄、汾二河,从明代起就不断遭到河水侵蚀,崩于河中,村民赖以生存的滩地更是受黄河涨落影响,水落则出,水溢则没。与其它地方相比,这些沿河而居的村落无论是居住的土地,还是耕种的土地都是“流动的土地”,乡村边界不稳定,民众时常迁徙,他们的生活因河流的变化而变化。但与之相反的是,沿河村庄民众却世代传承着后土信仰,即使在当代,远在外地的村民也会在庙会期间千里迢迢地赶回村中组织参加后土祭祀的各项事宜。文章指出为了解决黄河沿岸地区“流动”的生态环境与“稳定”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社会发展出联村组织及共同的信仰,依凭着这些区域性的民间组织和深入人心的民间信仰,晋南地方社会得以稳定发展。超越山、陕、豫地区的后土信仰充分体现了环境与社会间“流动”与“固化”的张力。
关键词:滩地;后土信仰;后土祠;庙前村;十村六社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