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论文•
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关伟铭
(澳门鲜鱼行总会)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事象。我国自2006年起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为了对传承于不同区域或不同社区、群体持有的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确认和保护,从第二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开始,设立了扩展项目名录。扩展项目与此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同名项目共享一个项目编号,但项目特征、传承状况存在差异,保护单位也不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本人认为这是一种针对项目其独特属性的评审工作与末来开展传承工作的分类。民间信俗传承于族群、立足于社区,人们经历其中, 不管是参与者或受众人群,总有一种让人们亲切和实在的获得感与认同感。澳门经历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不断的碰撞、交融,澳门鱼行醉龙节完整的保留传统节庆必需具备的文化功能与内涵,集全行之力,共商共谋的节庆活动,由历任理监事会成员统筹、策划、组织,其影响力推动着个人、家庭到民族、国家,在社会上构建成各阶层族群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本文从澳门鱼行醉龙节申遗门类为切入点,研究其独特的民俗特征及其永续发展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民间信俗;非遗门类;永续发展;文化传承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