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变化是影响神话文类传承和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社交媒体,移动短视频为中国传统神话资源提供了新的转化平台和传播媒介。在抖音中,神话以动漫配音、动画微电影、真人主播讲述等多种形式被重述,并且具有传统口头和书面媒介无法比拟的海量受众和跨时空特征。神话短视频的制作者成为新的“神话的积极承载者”,与其粉丝群一起形成了神话讲述和接受的新场域。同时,神话的短视频形式也带来神话碎片化的问题,须站在神话主义的立场上对其进行反思。
关键词:抖音;短视频;神话;神话主义
抖音,一款2016年秋天上线的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为认识当代中国流行文化不可忽视的工具。随着各种短视频平台的纷纷上线,当代中国的互联网社交文化全面进入视频时代。2020年发布的《中国视频社会化趋势报告(2020)》将这种视频社交文化界定为“视频社会化”:
更加先进的移动互联终端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正在引发第四次传播革命。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信息传播介质不断更迭,尤其是伴随着移动终端视频拍摄技术的进步,视频正在与社会各领域、各层面进行深入融合,我们将此定义为“视频社会化”。“视频社会化时代”是一个“新视频时代”,在这个阶段,传播载体、传播介质、传播技术手段更加先进,视频制造者、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单链条关系被重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连接方式、沟通形式、融合态势也在进行不断重构,视频技术、视频内容、视频平台都经历着深远而广泛的社会化进程。
笔者关注视频社会化进程中的神话“叙事重构”,缘起于杨利慧教授2018年开始的“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研究项目。在项目设计中,当代新兴自媒体对中国神话资源的转化是一个重点,而这其中,抖音APP成为联结神话学与互联网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典型案例。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诸文类中的一种,在数字化时代表现出很强的传播力和生命力。笔者在对诸如微信(WeChat)、微博、豆瓣、知乎、抖音(TikTok)、快手、虎牙、爱奇艺、喜马拉雅、Bilibili等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线上田野调查中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新媒体来了解中国神话,尤其抖音里形形色色、令人印象深刻的神话短视频。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的社交方式改变了民间文学的传衍、存续机制。互联网向大众开放了文学表述的话语权,打破了“创作高台”和“精英壁垒”,真正实现了“民间的文学”。尤其是在2010—2020年这一时期,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视频文化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神话转化、传播的主流媒介。截至2020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亿。单单抖音这一款软件,截至2020年9月的国内日活跃用户数就突破了6亿。
探讨短视频平台中的神话,必然涉及神话界定的问题。抖音里的各种神话短视频,有的基本遵循传统神话叙事的面貌,有的则是对神话元素的移植,还有的属于袁珂先生所说的“广义神话”。从可操作的层面来说,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Stith Tompson)的最低限度的定义依旧值得采纳:“神话关涉的是神祇及其活动,以及创世纪、宇宙和世界的普遍属性。”也就是说,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文类(genre),其叙事的核心是宇宙观背景下诸神的事迹。文类的实践形式依旧是我们观察互联网时代民间文学变化的标尺之一。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从表演理论出发对文类的概括:这是一种“话语生产和接受的框架”。那么具体到神话这一文类,其传统的话语生产和接受框架在新媒体的语境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杨利慧在有关电子媒介中的神话的研究中,初步揭示了神话进入电子游戏、影视剧等领域的新现象,并阐释了神话主义的理论视角。祝鹏程进而对互联网段子中的神话叙述进行分析,提出“神话段子”概念:“神话段子是横跨神话与笑话的亚文体(sub-genre),它吸收神话的素材与内容,并采取笑话的表现手法,以戏谑的形式消解了经典神话的权威性与神圣性。这些段子集中出现在各类笑话网站、社交微博上,它的创编者广泛地散布在网民群体中。”在这里,祝鹏程注意到了互联网对传统神话形式进行的重构。本文期望以抖音短视频为案例,进一步深入讨论互联网重构神话传统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