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作者:[日]]岛村恭则(Shimamura Takanori)   译者:李常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5-13 | 点击数:12695
 

五、宫本常一

  民俗学家宫本常一(1907-1981),因其足迹可环绕地球四周而闻名于世。他出生于西日本的离岛——山口县周防大岛的一户农家。宫本在当地的小学毕业后,来到大阪成为一名邮局职员。此后,他从师范学校的夜校毕业,在大阪的一所小学当一名教师,后因感染结核被迫回乡。疗养期间,他因向汇集故乡民间习俗方面文章的《旅途与传说》(创刊于1930年的民俗学启蒙杂志)投稿,而被柳田国男赏识,此后开始接受其指导。他病愈后再度返回大阪,在从事教职的同时,开始民俗学的调查研究。他与志同道合者一道,参与大阪民俗学谈话会的创立。1934年,在柳田国男指导、组织的“山村调查”中,宫本作为调查员,负责奈良县的调查。1939年,宫本受到涩泽敬三(经济界人物,同时其民俗学家的身份也为世人所知)特邀,进入涩泽在其私邸设立的民俗研究机构——“阁楼博物馆”(Attic Museum)。自此以后,宫本一边接受涩泽的资金资助,一边行至日本全国各地进行民俗学的调查研究。晚年,他被武藏野美术大学聘为教授,从事民具学与民俗学的教育。

  宫本的学术成就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物质文化研究的先驱者。

  在柳田国男体系化的民俗学当中,虽然物质文化未被轻视,但并未居于研究的核心位置。与之相对,宫本对民具、民宅等物质性的民俗拥有浓厚的兴趣,进行了诸多研究。究其原因,既受到了对民具兴趣盎然的涩泽敬三的影响(阁楼博物馆中收集了很多民具),也与宫本出身农家有关。即使在成为民俗学的研究者之后,他也依然在山口县老家从事农业生产。宫本民俗学的特色在于其不局限于观念论,而注重在重视物质与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研究。

  第二,提倡生活志。

  1930年代民俗学体系化之后,关于民间传承调查标准化的进程也不断被推进,学界渐渐出现一种将“民间传承”从民众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样本处理的倾向。与这种倾向相对,宫本认为把握民众的生活整体更为重要,提倡用“生活志”代替“民俗志”,认为发现倾听普通民众人生的生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这些思考,他撰写了《被忘记的日本人》一书。

  在现代民俗学之中,生活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得到广泛运用,宫本的生活史记录,得到高度评价。“生活志”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成为重新审视民俗志现状的契机,此后岛村恭则批判地继承了宫本的“生活志”论,提出了“‘生存之道’的民俗志”。

  第三,亲身实践,参与区域振兴。

  宫本的民俗学具有极高的实践性,他在到访的农村,会根据农民请求教授自己习得的农业技术,建议他们引入新品种。另外,宫本还就活用民俗艺能与民具博物馆、活跃区域经济、开发观光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

  宫本学术高产且平实易懂,其影响超越了民俗学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下一条: ·[岩本通弥]“作为日常学的民俗学”思考
   相关链接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王晓秋]孙中山与一位日本“奇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