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作者:[日]]岛村恭则(Shimamura Takanori)   译者:李常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5-13 | 点击数:12709
 

二、折口信夫

  在日本民俗学史上,另外一位可以与柳田国男比肩的学术巨匠是折口信夫(1887-1953)。折口出生于大阪的一个商人家庭,比柳田国男年轻十二岁。旧制中学毕业后,折口前往东京,在国学院大学攻读古典文学,毕业后在大阪生活,成为一名旧制中学的教员。这期间,他向《乡土研究》杂志投了一篇有关大阪都市民俗的札记——《三乡巷谈》。28岁时,他再赴东京,33岁成为国学院大学的专任讲师,35岁晋升为教授。此后,折口作为国文学家与民俗学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自41岁至67岁去世,折口一直担任庆应义塾大学的教授,讲授国文学、艺能史与民俗学。

  折口信夫的学术特征在于他创造了诸多“理想型”,以更好地把握与分析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实态,如“神嫁”“水之女”“依代”“镇魂”“life-index”“贵种流离谭”“乞儿”“巡游伶人”“好色”“丑角”“无赖之徒”“古代”等。这些词汇在折口去世后,被称作“折口名汇”。

  柳田国男的学说之中,也包含着可以作为某种理想型来理解的内容,但他是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实证性”“归纳性”的研究。因此,这些内容与其说是“理想型”,毋宁说是“结论”,学界实际上一直将其作为实证结果的“结论”来理解。折口则是基于诸多文献或者田野调查数据,演绎性地捕捉相关特征并将其直接呈现出来。因此,其研究虽然重视理论整合性,却未必附带实证与归纳,而假说的验证则交给后世去具体操作。

  折口信夫创造的诸多理想型,都十分精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此前混沌的民间传承世界的理解。但是他为何能够创造出这些理想型呢?折口创造这些理想型的时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此时主导日本民俗学的学术杂志是《民族》(1925-1929)、《民俗学》(1929-1933)。这些杂志刊载了不少留法归国的青年宗教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译介的欧洲民族学理论的论文。折口是这些杂志的主要投稿者,应是从这些论考中吸收了很多知识。

  此外,这些起源于欧洲的理论研究,与折口渊博的古代文献知识及其当时满怀兴致进行田野调查时所发现的冲绳民俗相遇后,独特的理论便被建构起来。在此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他的理论建构不是对欧洲民族学理论的单纯运用与套用。如关于玛纳(mana)这一概念,折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与常世(传说在海上的他界)观念联系在一起进行论述,进一步与“外来魂”“国魂”“天皇魂”“神嫁”“采女”等独特理想型建立关联。

  1935年,聚集在柳田国男身边的民俗学家成立了“民间传承之会”,并发行《民间传承》杂志。此前1934年民族学家们组成日本民族学会,并于1935年发行《民族学研究》杂志。“民间传承之会”将全国各地的民俗学研究者组织起来,《民间传承》杂志除了刊登以柳田为代表的处于中心的民俗学者所撰写的论文以及各地民俗学者的调查报告之外,还大量介绍海外“民俗学理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因为该组织及其机关杂志专攻民俗学的倾向较强,使得其与民族学渐行渐远。先于“民间传承之会”及其会刊《民间传承》刊行的《民族》《民俗学》等杂志,则兼收并蓄地大量发表研究日本各地民俗的论文与关于欧洲民族学理论的介绍文章、南洋等地的海外田野调查论文。民俗学与民族学之间虽有一定的边界,但其实处于相互渗透的关系之中。折口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民俗学理论与理想类型,既得益于其天赋的才能,也得益于这些跨学科杂志对其起到的巨大刺激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下一条: ·[岩本通弥]“作为日常学的民俗学”思考
   相关链接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王晓秋]孙中山与一位日本“奇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