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高荷红] 从概念到文本:《集成》前后的“摩苏昆”
  作者:高荷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4-06 | 点击数:6402
 

摘   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鄂伦春族“摩苏昆”以“说一段,唱一段”的形式被记录下来。1986年,孟淑珍搜集、翻译、整理10篇“摩苏昆”文本刊布出版,成为多年来的基本篇目。2019年,《摩苏昆集成》收入35篇“摩苏昆”,乃目前之集大成者。近年来,“摩苏昆”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基于《集成》及之前出版的文本,重新探讨“摩苏昆”的概念及其文本属性恰逢其时也极为必要。

关键词:“摩苏昆”;《摩苏昆集成》;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人口较少,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为8659人。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的逊克、爱辉、呼玛、塔河、嘉荫等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等地。鄂伦春族民间娱乐生活异常丰富,如神话传说故事“乌勒尔”、说唱文学“摩苏昆”、民歌“坚达温”、叙事歌“坚珠恩”、谚语和谜语等。“摩苏昆”“坚珠恩”的搜集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孟淑珍是付出心力最多之人。

  2006年,鄂伦春族“摩苏昆”与蒙古族“胡仁·乌力格尔”、达斡尔族“乌钦”、赫哲族“伊玛堪”一起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归入十大门类之“曲艺”。2010年,在《中国史诗传统:文化多样性与民族精神的“博物馆”(代序)》中,作者按照语言系属将“中国北方英雄史诗带”划分为“三大英雄史诗群”,即满─通古斯语族英雄史诗群、蒙古族英雄史诗群和突厥语族史诗群。“满─通古斯语族英雄史诗群”包括赫哲族“伊玛堪”、鄂伦春族“摩苏昆”、满族说部“窝车库乌勒本”、达斡尔族“乌钦”、锡伯族“三国之歌”。但是,并非所有的“伊玛堪”“摩苏昆”文本都可称为史诗,我们拟以“摩苏昆”为例,探讨其概念及文本。

  一、“摩苏昆”词义解读

  1986年,孟淑珍在“鄂伦春族民间文艺形式艺术特征说明简表”中,提到鄂伦春族说唱文学有两种,一种为悲情地说唱故事的“摩苏昆”,另一种为“高兴、欢乐、欢喜地说唱故事”的“乌伦恩沁”。时至今日,“乌伦恩沁”仍以名称留世,并无任一文本现世。鄂伦春族说唱在不同地域称呼不同,在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乡毕拉尔千称为“摩苏昆”,库玛尔流域称为“达日力温”;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流域则称为“乌春、午春、乌琴”,与达斡尔族“乌钦”相近;在大兴安岭地区则称为“达日力温”“坚达勒沁”“萨玛哈特恩”等称呼。也有学者指出,“摩苏昆”一词流传于黑河市、逊克县和嘉荫县一带的鄂伦春定居区,即清代属毕拉尔路的鄂伦春族族。而内蒙古自治旗境内的鄂伦春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呼玛县白银纳等地猎民对“摩苏昆”一词则闻所未闻。

  “摩苏昆”为鄂伦春语,有mrsukun、morsuk’un两种提法,“摩如苏昆”中r音极弱,故记为“摩苏昆”。此说源于孟淑珍在《鄂伦春族“摩苏昆”调查报告》中的部分回忆:“1981年2月8日,在莫归加布家听他讲故事、唱民歌。他说讲莫日根的故事,说一段唱一段的是‘摩苏昆’。‘摩苏昆’?我头回听到这个名称,怎么还有‘摩苏昆’?啥叫‘摩苏昆’?当时德士军在场,他说确实有‘摩苏昆’,名称就叫‘摩苏昆’。后来经李水花、莫玉生、莫海亭、莫宝凤等歌手证实是这么叫,莫宝凤、李水花说时卷舌音重,说成‘摩如苏昆’。

  孟淑珍最初是搜集译记整理者,随着她几十年如一日地深入研究,她已成长为鄂伦春族学者,现在她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摩苏昆”代表性传承人。孟淑珍多次撰文谈及“摩苏昆”,她对“摩苏昆”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

  1986年,孟淑珍认为,“摩苏昆”最为浅显之意就是悲伤地说唱着、说唱悲调故事、说唱身世,自己说唱给自己、喃喃自叙苦情。

  1990年,在“说唱悲调故事、悲伤地说唱、自吟自诉苦情”的基础上,孟淑珍认为,“摩苏昆”还有求神说唱、说唱莫日根英雄的、氏族的苦难说唱、氏族的说说唱唱等意,是“说唱氏族艰难困苦的原始游牧生活史歌”和“说唱氏族崇拜的莫日根英雄史歌”。因“摩苏昆”一词同氏族、莫日根有着十分密切的语言渊源关系,且三者语音酷近。

  1991年,孟淑珍提出“摩苏昆”是由morbururen(nen)专用名词morgen双系演变而来的专用文学名词。“摩苏昆”包括“说唱苦身世、说唱苦情”“求神说唱”“说唱莫日根的”及“说唱氏族的苦难”四种含义。

  2011年,孟淑珍提出,“摩苏昆”一词有三种说法:源于“摩尔布仁”“摩尔布嫩”,吟唱倾诉苦情;源于氏族称谓“穆昆”(语音相近、内涵相符),氏族的说唱;源于莫日根,指莫日根的说唱。与1991年的提法不同,“求神说唱”不在其义中。

  鄂伦春族学者韩有峰也从“摩苏昆”语源分析其义,他认为,“摩苏昆”一语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源于鄂伦春语“摩尔布任”或“摩如布任”,此语含有因受委屈而悲伤或哭泣的意思。二是源于“穆昆”(或“莫昆”“摩昆”),“摩昆”是鄂伦春族对同姓人或同一父系血统的称呼,即氏族。因而对摩苏昆有的地方也称之为“氏族的说唱”。三是源于满语“莽斯昆比”。据说,满族对诗歌与舞蹈结合的一种古老艺术称之为“莽斯昆比”,由于“莽斯”与“摩苏”语音相近,因此,也有人认为摩苏昆是由“莽斯昆比”演化而来。

  孟淑珍和韩有峰一致认同“摩苏昆”有“苦情说唱”和“氏族的说唱”两种含义,我们认为“莫日根说唱”有一定的道理,而“莽斯昆比”则无法查到相对应的满语。

  二、说唱文学抑或史诗?

  从词源角度分析,“摩苏昆”有“苦情说唱”“氏族的说唱”“莫日根说唱”三义,从形式上看“摩苏昆”则是“说一段唱一段,说唱结合”。最初,在逊克县境内发现这种说唱故事的艺术形式,经民族学者及民间文艺家们的考证证实,该艺术形式不仅在小兴安岭的逊克、嘉荫、爱辉等鄂伦春族聚居区普遍流传,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塔河及鄂伦春自治旗等地也有广泛的传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者在大兴安岭等地“曾在各种场合亲耳听到过鄂伦春族中‘说一段,唱一段’的故事”。1979年,孟淑珍开始有意识地在家乡搜集译记整理“摩苏昆”。当时新鄂下鄂伦春族仅有297人,孟淑珍能找到的歌手达十余位,如父亲孟德林、继祖母初特温,莫宝凤和李水花与她都有亲缘关系。1988年5月,隋书今、厐玉田赴北京、呼和浩特、海拉尔、鄂温克族自治旗南屯、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等地,访问过秋浦、赵复兴、敖长福、额尔登桂等,确认内蒙古地区鄂伦春族中流传着“说一段,唱一段”的说唱故事。

  民间叙事诗“坚珠恩”是一唱到底的,典型的“坚珠恩”有《薇丽彦和英沙布》《婕兰和库善》《库巴列》《罂粟花的来历》。“摩苏昆”则是“说一段唱一段”,《鹿的传说》采录时是“说一段,唱一段”的,“在早一连唱几个下晚”,但也有的歌手说:“那是在早传下来的,全都唱着说的,年头多了,唱不下来,才说一段、唱一段地说唱下来(全篇)的”。由于采录时均以说唱体贯穿通篇,故整理时仍按摩苏昆体整理。这充分说明“坚珠恩”和“摩苏昆”的区别在于韵语成分的多寡和题材内容的古老与否。既属说唱体,“摩苏昆”专用的曲调“库雅若调”,“就是专门唱莫日根的”。该调“音乐结构单纯,乐汇不十分丰富,咏叹成分少,叙事性强,可悲可喜,可长可短、可急可慢,充分表现了作品人物的悲喜哀乐等思想感情,其曲调始终溶注着悲壮韵味。”“摩苏昆”并非普通的说唱体,而是悲剧说唱体,与“摩苏昆”最基本之义“悲调说唱”“能悲能喜”有关。李水花讲述的《摩苏昆的由来》,更像后世的解释性传说。

  “曲艺”与“民间文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但在传统的《民间文学概论》中,曲艺乃民间说唱,“是民间文学体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说唱是一种‘叙述体’……民间说唱多是以‘说书人’的身份和观众直接交流思想情感的。”“民间说唱是一种艺术形式。多数曲种是有说有唱的,文学、表演、音乐三位一体,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有些曲种以说为主,并无音乐伴奏,但也要适当表演动作。”评弹、评话、鼓词、东北二人转、说书等都是传统的曲艺,而“摩苏昆”“伊玛堪”“乌钦”并非传统的曲艺类别。

  至于学者如何看待“摩苏昆”的文类属性问题,我们先来看鄂伦春族学者的观点。孟淑珍认为,苏昆是“说唱体口头文学”,“民间具有英雄史诗基本属性的长篇说唱叙事文学,是古老的文学形体之一”;“以正义与邪恶双方斗杀征战为内容的说唱篇”。韩有峰则认为:“摩苏昆最具有古老史诗形体”,依据现有搜集的文本来看,“摩苏昆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有受苦受难的生活故事,也有妙趣横生的动物和神话故事。”“摩苏昆”拥有大量的神话、传说、民歌、祝词、谚语、歌谣等文学样式,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

  马名超认为:“摩苏昆是一种以宣讲鄂伦春古史幻想性人物征战复仇、除魔除害等英雄业绩为主,兼有讲唱两种成分的多段体长诗的民族称谓。”摩苏昆”有别于一般意义的“说唱”,讲述最典型的史诗。“‘摩苏昆’,与其邻接区原赫哲佑申哈里部落间传唱的‘伊玛堪’文学在整体构成上更为酷似……当今以说唱体出现的‘摩苏昆’,实际也是史诗在演化中的变体。”

  隋书今则认为,“摩苏昆”翻译成汉语即说唱故事之意,不是史诗,也不能译为史诗史。“摩苏昆”包括“悲剧(调)说唱”“摩如苏昆”和喜剧说唱“乌伦恩沁”两种形式,是说唱体民间口头文学,既有长篇、中篇,也有短篇或长篇的片断独立成章的说唱故事。

  《鄂伦春族文学·第四章·说唱故事》以《黑龙江民间文学》中刊布的10篇“摩苏昆”为基础将其分为三类,即说唱英雄故事、神话传说故事和社会生活故事。这10篇“摩苏昆”中,说唱故事同完全是诗体的叙事歌有着严格的界限。说唱故事中的“说”和“唱”有严格的分工,说唱相互交替,构成独立完整的说唱叙事艺术形式。另一方面,说唱故事同偶尔插入几个唱段的故事也有明显的区别。在长篇英雄说唱故事中,“说”的部分不同于一般的讲故事,往往以特殊的“唱着说”的宣叙调来完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呈较古老形态的是一些英雄说唱故事,它们很可能同蒙古说唱传统有着一定渊源关系。另一类由流传广泛的民间传说故事为基础,呈现出晚近时期的面貌。还有一类篇幅较为短小的说唱故事,很可能是以说唱形式表演的民间故事。”其中,英雄说唱故事仅《英雄格帕欠》《波尔卡内莫日根》两部,因此,作者认为,鄂伦春族说唱故事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一个由“神圣化”向世俗化、生活化发展,由过去满足神圣目的向今日满足审美目的过渡的过程,把“摩苏昆”视为鄂伦春族史诗的结论性意见过于匆忙、经不起推敲。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刘宗迪 蒋帅]“禹都阳城”传说考
下一条: ·[张多]元宇宙:数字时代的宇宙观及其神话学批评
   相关链接
·[田梦]赫哲族熊图腾故事比较研究·[冉勇]母题学视域下赫哲族与鄂伦春族英雄叙事诗的比较研究
·[侯仰军]唤醒鄂伦春传统节日——玛印节·[黄德烈]满族与鄂伦春族生育习俗之比较
·黑龙江将建立鄂伦春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边说边唱——摩苏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