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年画的文化心理功能上看,传统年画中民间信仰的内容并不仅仅是门神、灶王、财神等这些具有神格或半神格的神祇形象,它更是一种充盈于所有年画中的弥漫的神性。具有“边缘礼仪”性质的“过年”与深受堪舆文化理念影响的家居空间,为年画中弥漫的神性的生成提供了时空基础;作为顺势巫术思维基础的“相似性联想”既是年画的意义表达方式,也是形成年画中弥漫的神性的思维形式;占据年画作品核心地位的神佛年画及其特性,构成了年画的“中心特质”,由此而产生的“晕轮效应”则是形成传统年画中弥漫的神性的社会认知机制。
关键词: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过渡礼仪;相似性联想;晕轮效应
作者简介:马滟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宗教生态研究”(项目批准号:11JJD730005)的阶段性成果。
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问题,历来是年画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者普遍认为,不仅年画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内容,年画的起源和发展也与民间信仰分不开。“年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年画中最重要的品种门神画更“是我国年画艺术发展之嚆矢”。传统年画得以产生并世代延续的最重要的文化动力,也正是来自于对门神等神灵的信仰和崇拜。在人们的一般认知中,门神、灶神、财神等神佛内容在传统年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民间信仰是传统年画的灵魂之所在,抽离了民间信仰内容,年画的文化价值将会被极大地削弱或消解。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年画首先是作为一种民俗产品或民俗消费品而存在的。仔细盘点传统年画的品种就会发现,在庞大的年画家族中,纯粹表现神灵仙佛的年画题材所占的比例其实并不大,大量的年画作品还是以非神性的世俗题材为内容的。但是,占据数量优势的世俗题材的年画并没有削弱年画整体的神性特质。在传统社会人们的民俗实践中,新年期间贴挂年画绝不仅仅是为了装点居室、美化环境。对于民众来说,年画中的内容,不管是神佛仙道还是动物植物,抑或是人为事物,都具有祈福迎祥、趋利避灾的神圣功用。花花绿绿的年画在增添了节日气氛的同时,更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张贴于灶前、门窗的各色年画既为人们提供了充分的安全感、幸福感,也让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与信心。
这些出自作坊艺人之手的门神灶神、金鱼荷花,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强大的精神作用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春节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无论何种题材的年画都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这种神秘力量不是一种明确的、固定的或结构化的客观实在,而是一种基于传统年画自身的构成特性及其民俗功能,在人们的主观认知中建构起来的、蕴含于年画之中的超自然力量。我们将这种关于年画中超自然力量的心理图式称之为弥漫的神性。顾名思义,“弥漫的神性”是指在所有题材的年画中都充盈的超自然神性。在所有年画中,它广泛散布且无所不在,它可能因为人们对某个图案意象的联想而生成,也可能因为人们对某些颜色搭配的感受所觉察。它虽无形无象、虚无缥缈,却随时会通过对年画各种构成要素的感知而进入人们的心理世界。
当前,在传统年画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上,无论是从历时性角度还是共时性角度,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只是那些“有名有姓”的神佛仙道,研究内容也主要是神佛类年画中神灵的名称、含义、来源及功能等。这种“就神论神”的研究范式极大地限制了对该问题领域的拓展,它既不能够深入发掘传统年画中民间信仰内容的文化生态与心理社会条件,更缺少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传统年画民间信仰现象的审视或分析。我们将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内容概念化为弥漫的神性,目的在于希望能从多学科的角度考察传统年画的民间信仰问题,进一步拓展该问题的研究范围。作为一个初步的探索性研究,本文着重解决的是“弥漫的神性何以可能”的问题。为此,本文将通过对传统年画所处的春节社会时空的文化属性、年画意义表达的思维形式以及年画认知中的心理效应等几方面的分析,来探讨、揭示传统年画中弥漫的神性形成的文化心理机制,以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年画中民间信仰内容的本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