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1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1年会专区

[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
  作者:廖善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1-06 | 点击数:1788
 

中国民俗学会2021年年会论文•

 
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
廖善维
(广西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摘 要:作为历史人物的壮族“智者”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民间文学与文献整理过程中出现了“箭垛化”的趋势,人物的历史原型逐渐为人们淡忘,而其变型则由于口传文学建构而导致轮廓日益清晰,脱离甚至取代了原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的变型,折射了普通壮族群众对自身民族认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等朴素情感,揭示了变型的正向意义。但经长时间文献传播后,后代民众对这种变型的真实性则产生疑惑与疏离,对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产生一定干扰,这却突显了变型的负面作用。因此,原型与变型应视为壮族历史人物形象的一体两面,二者缺一不可,要辩证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当前应加强原型的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树立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作用,以解除壮族“智者”历史人物的信任危机。
关键词:壮族;智者;箭垛化;文化认同;疏离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梁玉婉]消失与重构:儿童的仪式再生功能
下一条: ·[林安宁]基于共时研究的傩定义与范畴新探
   相关链接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
·[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
·[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何厚棚]论布洛陀神话的当代价值
·[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母题的叙事结构与表达技巧
·[廖方容]壮族师公戏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李斯颖]壮族蚂虫另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
·[许晓明]琴瑟歌舞祈年丰:壮族布岱支系“陇峒节”· 陆晓芹:《“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
·[梁昭]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李斯颖]壮族“麽咟宿”仪式中的史诗演述及其文化辨析
·[聂强 孙正国]论壮族师公面具的叙事途径·[陆慧玲]广西壮族天琴现代唱词浅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