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1年年会论文•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
胡雅丽 杨立国
(衡阳师范学院)
摘 要:文化景观基因因其符号性和象征性成为研究传统村落空间生产的绝佳载体。本文以皇都侗文化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扎根编码理论等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景观基因和空间生产相互嵌套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得出结论如下:①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生产、再创造、后修复 3 个阶段,呈现出从“原真性文化生产”到“创造性文化破坏”最后归于“创新性文化修复”的过程,文化景观基因的空间、内涵、时间、形式、功能以及意义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②文化景观基因生产机制与资本三重循环所论述的特征基本吻合,第一重循环作用于知识生产,实现了民族知识的社会性价值;第二重循环作用于空间建设,推动了空间资本化朝经济价值方向发展;第三重循环作用于基因修复,维系了强弱势主体对地方的依恋感。③旅游发展让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背后主体的空间表征与表征空间互动关系发生嬗变,孕育了不同形态的文化景观基因作为新的空间实践。研究呼吁国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有必要结合各地特色文化景观基因融合旅游发展,促进传统村落适应社会空间转型,营造传统村落人地关系良性互动的氛围,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侗族大歌;空间生产;过程与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