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陆薇薇]日本口承文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走势
  作者:陆薇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5-18 | 点击数:18026
 

结语

  日本口承文艺研究本是日本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由于日本民俗学界重民俗学轻民间文学的研究倾向而出现了分离。中国民俗学界也存在类似的倾向,所以在考察日本民俗学时难免有失偏颇,忽视了关敬吾等人丰富多彩的口承文艺研究,影响了我们客观、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日本民俗学。

  如前文所述,日本口承文艺研究富含多样性,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既有对西方理论,如历史地理学派、AT分类法、故事形态学、结构主义、表演理论等的借用,也不乏本土语境下的学术思考,目前在都市传说研究、讲述人研究、灾害传承研究等领域成果丰硕,揭示出口承文艺研究在当代的可能性。同时,日本口承文艺研究也存在一些共通的特征:

  首先,日本口承文艺研究基于对普通民众的关心和对现代性的反思。如本文开头所述,柳田将昔话等普通民众生活中鲜活的口头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主张存在与专业艺术家创作的文艺作品不同位相的(凡人)文艺,并以此批判日本近代文艺作品的样式”。民众视角既是柳田口承文艺研究的初心,也奠定了日本口承文艺研究的基调。

  其次,日本口承文艺研究源于民族主义的热情。这点从柳田受到格林兄弟的影响,执意使用日本本土词汇———“昔话”,排斥童话概念,通过研究探索日本人的固有信仰等方面均可看出。柳田之后的口承文艺研究者虽然在方法上力图突破柳田的一国研究,转而开展比较研究,然而如伊藤清司所说,“口承文艺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目的是同中求异、探求日本文化的‘特质’”,故其民族主义的底色并没有发生变化。

  最后,日本口承文艺研究常在科学性与文学性之间摇摆。虽然柳田的实证主义研究倾向深深影响了之后的相关学术实践,但回到柳田《远野物语》来看,最初的柳田其实是一位浪漫主义文学家。《远野物语》并不是对佐佐木喜善口述的忠实记录,而是依据《宇治拾遗物语》《御伽百物语》等改编创作而成的文学作品。但恰是因为这种创作,才使得《远野物语》广为流传,扩大了影响。正如刘宗迪所言,“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文学艺术在缔造民族共同想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仍在不断被讲述、被再创作,被应用于乡村振兴、灾后复建的《远野物语》,以及由此形成的日本人精神家园的“远野”,都是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的对象。

  (本文刊载于《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0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谭佳]悖论式嫁接: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
下一条: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相关链接
·专题║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笔谈·[康丽]当代学科生产与民间文学的发展自省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