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作者:向柏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2-24 | 点击数:13163
 

  春去春来,又到了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时节。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转眼间,那场肆虐武汉及湖北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饱受疫情煎熬的湖北人民迎来了抗疫告捷后的第一个祥和欢乐的春节,武汉及其他市县处处呈现出浓浓的新年气象。

  武汉的年味很浓。大街小巷都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一串串,一片片,整个城市都沉浸在喜庆的海洋之中,与去年同一时间封城时荒凉萧瑟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菜场、超市、商场披红挂彩,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给置办年货的人们带来欢快的心情。各种商铺老字号纷纷亮出自己的土特产品。汪玉霞的酥糖类糕点、老村长店的礼盒、吉庆街和户部巷的特色小吃,还有汉口里的民俗商品等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今年春节,武汉还举办了各种大型节庆活动,更是激活了这座城市,拨动了一城人的心弦。最引人注目的是武汉园博园正月初二开始的、持续46天的花灯会。灯会上有上千个彩灯展示,有多组造型,如牛气冲天、五谷丰登、龙飞凤舞、财神驾到、金鹿献瑞、童话城堡等等,绚烂多彩,耀人眼目。在花灯世界,还有品年货、文艺表演、爱心助力等等活动。让人在赏心悦目之际,享尽人间美食,感受爱的温暖。紧挨着园博园的汉口里街区也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挂满了红灯笼、复古宫灯、红彩旗等,人们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一年一度的长江灯光秀以辐射面广而引人注目。在春节期间的夜晚,长江汉水交界处的四岸及东湖片区,被灯光点亮,多彩幻化的灯光秀在夜空中演绎着春节的主题,吸引了岸边的游人。此外,还有东湖绿道财神东游,黄鹤楼公园猜灯谜,木兰天池民俗文化节,各种景区的文艺演出,各类文化馆场的展览等等,可谓异彩纷呈,年味飞扬。年年有年年年过,今年武汉人的新年不一般,抗住大疫之后的武汉人心情格外轻松舒畅。

  说到湖北过年的年味,还得说说湖北过年的风味。湖北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都有相同的年俗,如过完小年就忙年,办年货、扫扬尘、贴春联、贴门神,大年三十吃团年饭、守岁、给压岁钱、祭祖、忌说不吉语、初一拜年、初五迎财神、正月十五吃元宵、舞龙灯等等。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历史文化的渊源、民间文学的影响,湖北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春节习俗。

  湖北是千湖之省、鱼米之乡,过年饮食必有鱼。年夜饭有“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丸:肉丸、藕丸、鱼丸;三糕:肉糕、羊羔、鱼糕——“三全”都少不了鱼。故而湖北过年有“无鱼不成席”的说法。过年团年饭吃鱼还有特殊的讲究,或者要剩下一部分,或者根本不吃,留作初一吃,是谓年年有余。在江汉平原,有吃鱼冻子的习俗。年前将柴鱼熬成汤,放到第二天,就成了鱼冻。吃鱼冻,也寓意年年有余。

  湖北大部分地方过年要吃糍粑,吃糍粑与江汉平原生产糯米有关。但是过年为什么要吃糍粑呢?原来湖北这个地方,过年几天不煮新饭,要吃年前煮好了的剩饭。剩饭不好吃,且容易变质,所以就演变为吃糍粑了。在湖北,糍粑曾几何时就是过年的象征物。说到打糍粑,就是要准备过年了,人们的心情便莫名地兴奋起来了。问题是湖北恩施地区是山区,以旱作物为主,且糯谷极少,为什么也盛行过年吃糍粑呢?这是因为江汉平原的移民带去了这个风俗。而且水稻甚少的恩施地区,过年吃糍粑的风气更盛。移民在当地又称为搬家子,他们过年喜欢吃糍粑,可见他们对故土文化之根的执着。

  湖北湖泊河流星罗棋布,有舟楫之便,捕鱼、采莲都要划船。所以湖北春节划采莲船的习俗尤盛。采莲船,是用竹篾、布料、彩纸扎制成船形、上置顶盖而成。整个船五颜六色,非常喜庆。划采莲船是江汉平原乡间常见的春节娱乐活动,表演者穿上戏服,翩翩起舞,旁边会有丑角扮作撑篙人,表演幽默风趣的划船动作。他们载歌载舞,唱着沔阳花鼓戏或者乡间小调,挨家挨户送彩,人家就会给些红包、烟酒,讨个吉利。划采莲船,又叫划旱船,在全国许多地方盛行,但湖北的划采莲船幽默风趣的表演及演唱的曲调又具有特殊的风味。

  湖北曾是楚国的中心地带,楚人崇凤之风在年俗中尚有遗存,湖北过年有吃全鸡与蛋的习俗,鸡与蛋在这里象征凤凰,当然,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湖北不少地方大年初一的一道菜就是喝鸡汤,寓意“清泰平安”。出外务工的人还要吃鸡爪,寓意新年抓财,学子吃鸡翅,寓意展翅高飞,主人家吃鸡头,寓意出人头地。荆沙一带吃鸡蛋,寓意吉祥,蛋要煮得很嫩,透过蛋白可见蛋黄,意为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有的人家用糯米做成鹅蛋形状,让孕妇在火上烤,谓之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兆生女,卵起疣兆生男。清光绪八年刻本《孝感县志》:元宵“以糯粉作卵状,即曰‘鹅卵’,……孕妇烧之,以占男女,卵裂兆女,卵起疣兆男。”其间还隐隐可见崇凤的生殖意义,但是这种习俗已经渐行渐远了。

  全国不少地方都有正月十五迎紫姑的习俗,湖北孝感天仙配传说深入人心,迎紫姑习俗在孝感就置换为请七姐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她得知孝感一个叫董永的年轻人,家贫如洗,为葬父卖身为奴,深为其孝道所感,私自下凡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大槐树做媒,竟一时性急说错了话,将“百年好合”说成了“百天好合”,埋下了祸根。七姐用金梭巧织10匹锦缎,赎出董永,两人开始过上恩爱生活。不料,玉皇大帝闻听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忍痛归去。留下的织布梭化成了石梭,名曰飞梭石。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据说,更深人静时,人们侧耳细听,还可以听见“咔擦、咔擦”的织布声。

  湖北传统的年味别具风味,令人回味;但是,经过大疫之后,湖北人的春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有了不少新的变化。当前,全国疫情仍有零星发生,防控仍不能松懈,因此千百年来中国人回乡过年亲人团聚的习俗就不能不发生改变。年前,湖北武汉、荆门、十堰、黄冈、宜昌、天门、咸宁、神农架等地先后发文倡导市民非必要不出行、就地过年。湖北千千万万的人响应倡导,停下归家的脚步,留下就地过年。据荆楚网记者获取的湖北省客运集团的信息,该集团预计今年春运期间将运送旅客75万人次,较2019年春运同期下降47%左右。由此可见,湖北回乡过年的人数大为减少。人们就地过年,安心过年,“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湖北人今年过年的时尚用语。湖北荆楚网东湖社区专门开设“此心安处是吾乡”互动栏目,让网民通过“云相聚”“云碰杯”等形式与家乡亲友实现跨越时空的线上团聚,让就地过年的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家乡的味道,这可以说是对传统年俗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春节,武汉及湖北的多个地方,虽然早已由高风险转为低风险地区,但是低风险并不等于零风险,常态化疫情防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已经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用公筷”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进入公共场所,已经习惯佩戴口罩,配合测试体温,扫码验证通行。春节期间尽量减少探亲访友,避免多人进入密闭空间,家庭私人聚会聚餐自觉控制在十人以下。不见面拜年成为今年过年的新风尚,人们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互相拜年,传递亲情友情。外卖拜年也成为一种拜年的新方式,儿女们为老人叫上一份外卖,传递对老人的孝心、孝敬。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即给压岁钱,体现了过年的仪式感。在确保疫情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武汉在今年春节期间还发行了大量的消费券,强力拉动了线上、线下消费,促使武汉的经济逐步复苏。春回大地,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阴霾散尽,正迎着春光,焕发出蓬勃生机!

  (向柏松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21年2月24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下一条: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李向振]公共事件中的村落政治及其实践逻辑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