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0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0年会专区

[钮泓宇]神器、乐器与纪念品
——佤族木鼓文化及其重构的民俗学研究
  作者:钮泓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11-14 | 点击数:2397
 

 

中国民俗学会2020年年会论文•
 
神器、乐器与纪念品
——佤族木鼓文化及其重构的民俗学研究
钮泓宇
云南大学
摘 要:木鼓是佤族的标志性文化,曾经在佤族社区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通天神器”的功能,作为佤族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与当地的神话、祭仪、文化空间有着结构性关联。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佤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文化变迁,既有文化遗失,又有文化创新,既有文化借用,又有文化涵化,而佤族的木鼓文化则深嵌在这个变迁的进程中,经历了“失而复得”,也经历了“全新打造”,从“神器”变成了佤族文学作品中的原型,舞台表演中的乐器,甚至旅游市场中的纪念品。从中,集体记忆重新浮现,暂时被“存封”起来的木鼓文化以新的形式再度出现,其神圣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被重新激活,“新”木鼓也成为当下佤族的文化符号与认同来源,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展演的碰撞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佤族木鼓;神圣性;物质民俗;民俗主义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吕树明]论先秦瘟疫神灵的演进轨辙
下一条: ·[钱寅]何以明神?
   相关链接
·[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高健]神话主义何以神圣·[谢红萍 高宏进]神圣与世俗:五台山五爷信仰研究
·[孟令法] “不在场的在场”:图像叙事及其对空间神圣性的确定·[高健]神圣之旅
·[卫才华]艺术性与神圣性:太行山说书人的民俗认同研究·[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的追求及意义
·[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任甜甜]浅议《元曲选》中蒙古语词所体现的物质民俗及其贡献
·[马翀炜]村寨主义的实证及意义:哈尼族的个案研究·[侯小纳]陌生人的神圣性探究
·[张继焦]老字号、老商街如何重拾竞争力 ·[李静玮]从人性到神性
·[张晓艺]民间信仰及其神圣性的建构·佤族木鼓:通天的神器
·[杨利慧]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