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曼巴的亲和,不止于语言叙事
亲和是医者叙事和患者叙事的融通,即把医者认知疾病的客观世界和患者感受病痛的主观世界相互打通而呈现的境界。语言是达致这一境界的手段之一,我们的观察发现曼巴扎仓的医者不仅能够借助语言叙事与患者发生共情,而且超越语言付诸公益行动以缓解患者的疾痛。
2000级曼巴扎仓第一届医学生久麦多杰,32岁,梳着一个略显花白的小辫子,他在共和县开了一家藏医诊所,当曼巴扎仓的病人太多时他就回来分担活佛压力。他回顾10年的学医生涯时说:
活佛把医学和佛经结合起来,给我们讲《四部医典》。他告诫我们,对待病人就像对待母亲一样竭尽全力。即便是半夜出诊,也不能心有怨言,更不可看重钱财。活佛教育我们,行医时不能随便增加医药费。病人因此耽误病情,就等于谋财害命。
真诚的话语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治疗中好言好语容易做到,倾听病人的感受则不太容易做到。一个好曼巴应该把病人当作家人朋友那样说话。
2010级的医学生久太加从曼巴扎仓毕业后在西宁藏医院工作了3个月,还是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曼巴扎仓做实习曼巴,负责住院部的工作。他是一个喜欢唱歌、注重发型的小伙子。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用三轮车给住院部运水,病人和家属纷纷拿出水桶排队接水。久太加的裤子、鞋子都被水打湿了,发型也遭到破坏,然而在大家的目光和语气中久太加是好样的。久太加每天下午五点去住院部查房嘘寒问暖,了解病情,有时候还为病人唱上一曲。这就是曼巴扎仓的医患关系,亲和得让人觉得不真实。
下面的访谈资料讲述的医学叙事和共情,发生在作为医者的活佛和作为患者的学生之间。曼巴扎仓的学生有3种情况:一是有志于藏医的农牧民子弟;二是寺院收留下来的孤儿;三是因病学医者。德钦是来自恰卜恰一个单亲家庭的姑娘,跟母亲过。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我心脏不好,一个人的时候总想哭。有一次发作,活佛抱着我的头,我埋在活佛的怀里哭。虽然我的父亲不跟我生活在一起,我不知道父爱是什么,但在我心里,活佛比父亲还要亲,所以我也是很幸福的。
课余时间我们都喜欢和活佛聊天,活佛也喜欢听学生、病人诉说心事。每天晚上都会有学生求班长约见活佛,哪怕10分钟也好。我想听听活佛的开导,让自己平静下来,我想病人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当我知道活佛的作息时间时我有点后悔。
7:00-9:00上师起床、念经、早饭;
9:00-14:30给僧人讲经、开示,学生、村民和病人均可参加;
15:00-18:00门诊看病问诊;
18:00-21:00处理寺院事务,会见学生、病人;
22:00-00:00给医学生上《四部医典》;
00:00-2:00聊天、念经、睡觉。
有一次我生病,难受时想家想妈妈,打电话把妈妈叫来陪我。活佛知道后过来照顾我,骂我没良心。“妈妈独自一人在家支撑这个家庭,还要干活,又苦又累,你还让她跑这么远。”其实活佛身体也不好,患有高血压,原因是他劳累过度,坐久了脚面浮肿得厉害。大家都有很多话要跟活佛讲,也想看望他。停电是聊天的好机会,我们就会一边聊天一边给他捏捏脚,这时候是最幸福的。
病痛叙事和共情是一种能力和技巧,毫无疑问能力和技巧是可以训练和习得的东西,而能力如何使用则是与医学伦理相关。作为医学和藏佛融为一体的《四部医典》,为藏医教育和医疗实践提供了病痛叙事和共情的思想资源。藏医教育强调在身、语、意3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在临床医学中体现出来。曼巴扎仓的资料说明,病痛叙事和共情的发生是有条件、有语境、有限制的。托美活佛所做的努力正是创造条件,重建语境,突破限制。首先,藏传佛教对曼巴扎仓的加持确保学习者把慈善作为内在修行的要求,把公益心落实到外在的公益行动上。这是病痛叙事的思想条件。其次,曼巴扎仓还致力于恢复藏族传统文化,并在医学教育中增加礼仪训练,这些传统知识可以独立发挥作用,同时也有助于病痛叙事的展开,亦对医患共情有所裨益,因为有共享价值的双方更容易沟通。
4 结论
现代社会的种种医疗卫生问题究其根源都与医学教育有关。那么现代医学教育究竟有什么根本问题呢?西方医学史专家罗伊·波特(Roy Porter)的研究发现西方医学院的最大问题是去人性化、过分技术化、体制化,热衷于医学的职业发展而非病人的利益。曼巴扎仓把医学人文教育视为藏医教学体系中的灵魂,病痛叙事并非空中楼阁,其叙事传统源于这部伟大的经典———《四部医典》,它提出了藏医学的公益原则高于市场,公益性是藏医具备医学叙事的思想基础。曼巴扎仓的医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叙事,但不限于语言叙事,象征性的仪式、人性关怀的行动也都成为医疗叙事的一部分。共情也是曼巴常用的技能之一,在文化治疗和临床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曼巴扎仓的医学实践表明,病痛叙事和共情能力的激活需要传统文化及其空间、语境的支持,因此曼巴扎仓所做的恢复传统文化的努力就显得颇有价值,应当把曼巴扎仓作为医学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待和保护。
医患关系的紧张从历史渊源和跨文化角度看,文化在其中起到深层和内在的作用。曼巴扎仓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就是用宗教文化培育曼巴的公益心,塑造患者群体的医学认知,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城市医院频发的医患紧张关系。因此曼巴扎仓的公益精神和医学人文教育是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叙事医学的灵魂。它的医疗实践模式和人文教育经验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本文刊载于《医学与哲学》2019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