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波丘斯]回归技术:民俗艺术的诠释维度
  作者:[加] 格拉尔德·L.波丘斯(Gerld L.Pocius)   译者:李修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7-08 | 点击数:9865
 

  结语
 
  我们自己的学术可能又回到了原地。我们怀着焦虑和不安,慢慢地把艺术从作品转到了表演,最终集中在技能性的行为。因此,我们回归到了威廉·莫里斯,他痛悼这样一个世界的消亡——在那个世界里,大家认识到,所有人都擅长某一技能,然而,这些技能的范围逐渐局限于被称为“艺术”的专门活动。如果艺术的宽泛内涵仍不清晰,尤其是我们把大部分精力主要放在“他者”身上,仍以“民俗”为前缀修饰他们的“艺术”,那么,民俗学家将会提出什么样的新问题?我们一定不能认为他者的技能行为不同于我们的艺术形式,因为那样的话,我们只会把那些研究对象看成我们自己的后现代不适的对应物。最后,我们必须有勇气和洞察力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民族,那些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的人群,全都创造艺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全都诉诸技能,以期创造出能够解释人类日常生活复杂性的艺术形式(无论何种形式)。我们所有人并无不同,所有人都在创造,创造着打动人心的特定形式,同时有责任创造卓越的作品。
 
作者:格拉尔德·L.波丘斯(Gerld L.Pocius),博士,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民俗学系荣休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
译者:李修建,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艺术人类学》2018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梁春婵】

上一条: ·[丹·本-阿默思]民俗研究的历史:我们为什么需要它?
下一条: ·[蒂莫西·坦盖利尼]民俗学显宏镜——计算民俗学面临的挑战
   相关链接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菅丰 雷婷]民俗学艺术论题的转向
·[黄龙光]民俗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民俗志书写·[程波涛]论祝寿图像中民俗与文化的共生现象
·[程波涛]文士阶层祝寿绘画的主要类型与表达范式·[朱冠楠]民俗艺术的现代性遭遇
·[罗晓欢]以墓葬建筑及其雕刻为中心的四川清代民俗信仰研究·历经30年编撰 《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付梓
·[杭海]中国纹样的西方读解·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评奖活动在田东举行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艺术亮相美国史密森民俗节·[郑智武]论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集体权主体
·专题║ 寻访剪纸,寻访民间·[陆斯嘉]奚小琴:“剪”不断的回忆
·[吕胜中]到处的“小红人”·[陈畅]另一种维度:当代剪纸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