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波丘斯]回归技术:民俗艺术的诠释维度
  作者:[加] 格拉尔德·L.波丘斯(Gerld L.Pocius)   译者:李修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7-08 | 点击数:8464
 
 
  1.艺术的出现
  
  正如西方人所设想的,艺术只是晚近才引入日常生活分析中的概念范畴。在中世纪的欧洲世界,根本没有我们在现代意义上使用的艺术概念。人们不认为创作事物是一种个体表达,创作者只是用文字或物质材料来构建产品,反映了世间万物固有的神圣秩序。中世纪的人们知道创作某种产品的规则,这些规则支配着恰当的方法;实用的观念和审美的观念不相分离。中世纪的欧洲人和他们的产品所具有的诸多特征,以后会被归为“民间”文化。所有物品都有实用目的,所有制作的事物都让人类寻求拯救。根据定义,工匠是那些灵巧地生产文化产品的人。艺术这个词的原初意思非常清楚:它适用于任何技艺。后面我将回到这一意涵。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实用和审美一分为二,终究产生了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由于人文主义者的世界观开始将浑整的宇宙碎片化,最终导致了这样一种信仰,即存在特殊的产物——个人化的东西,由特殊的人群创造——他们的灵感要比文化积累的智慧具有更高的地位。在文艺复兴时期,某些物品被视为出类拔萃的。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相信创作的灵感不是来自跟前辈学到的知识,而是源于个体的创造力。例如,在此之前,所有的画家都要复制以往的观念,米开朗基罗打破了这一枷锁。创作者越来越意识到,“他们要师法自然,而非继承传统”。灵感成为个人的事儿,与集体无关,个体“富有想象力的真理”而不是娴熟的技艺创造了精良的物品。人们不再强调技能,转而强调感性。
  这一文艺复兴的理想,导致对世界进行越来越多的二元划分:艺术与工艺之别,是将审美灵感与纯粹功能区分开来(后来区别为表现性文化与工具文化)。大量现在可以纳入西方艺术名下的事物,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某些权威人士(设计师、作曲家、作家)创造了称得上艺术的传统文化形式,而诸如手工艺人和演员等从业者执行这些理念。在家具、音乐和建筑等被视为艺术的领域,由于这些历史性的变迁,设计师和制造者之间出现了分裂。中世纪的艺术界是一个共同体,工匠们将广为人知的形式变成现实,而今,这一共同体分崩离析,从业者有了等级划分。人们认为,有些人的技艺比其他人更为高超。最终形成的观念是,艺术乃是个别天才的造物,普通人即使汲取了古往今来的公众智慧,也创作不出艺术。
  因而,我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艺术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是相对晚近才出现的。而在中世纪,任何需要技能的活动都被视为是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成为有特权的个人的特殊技能的产物。世俗化意味着手工制品不再服务于审美和实用的功能,而是越来越成为新获得的财富的象征。
  中产阶级绞尽脑汁地炫耀刚刚拥有的经济实力,物品多能满足这一需求,他们收藏古文物,使用新的手工艺品。艺术成了地位的象征,插画家首先兴起,接着是肖像画家,他们的作品成为财富的示范。插图作品很快成为西方艺术的代称,这不足为奇。套用流行的说法,艺术家指的是画家,然而,随着物质主义的兴起,西方艺术逐渐与其他媒介联系起来:雕塑、音乐、文学。与此同时,其他产品,通常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物品,在人们看来更为世俗化,被归入了工艺的范畴。显然,艺术被分成了高级或低级、主流或末流,它们与今天使用的艺术和工艺的二分是一致的。应用艺术或实用艺术至今仍被很多人认为是退化了的(diminished)艺术形式。
  在中世纪,工匠们创造的作品都是神圣计划的一部分,每件产品都出自上帝的设计,每件产品都有助于上帝为人类做出的规划。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个人从自身汲取灵感,不再诉诸宗教社会的集体智慧。随着组织化的宗教不再对人生在世的基本问题提供解答,知识分子转向了这个新的灵感基础——艺术。那些在寻求拯救时困扰人们的问题,不再出自中世纪世界观所提供的平凡之物,而是源于文艺复兴艺术家所创造的精湛的作品。
  艺术被认为与众不同的,是由卓然特出的从业者创作的,艺术为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了答案,而在此之前,那是由宗教世界观解决的,个人灵感有了另一种源泉。与此同时,富有灵感的创作者开始在其纳入新的艺术范畴的新作品中,赋予现代知识分子世俗化和个人主义的世界观。大量民族被发现,人们认为他们在心智上不同于西方人,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们的艺术品,为失落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种别样选择。西方知识分子在发现“艺术”的同时,也发现了“他者”,在19世纪将其称为“民间”或“原始”。
  对“他者”的追寻,刺激了欧洲航海大发现以及紧接着对“原始”地区的殖民。正如使用新的艺术范畴一样,将某些民族作为他者,这一建构亦是对异教特质的借用,可能会对曾由宗教解答的问题提供一些回应。西方人认为其他民族有着迥异于西方人的生活(包括艺术)方式,这些不同的民族可能让人洞悉西方“文明”从其“原始”状态发展的历程。这些他者在某种程度上更为团结更为浑整,他们的生活展现了西方人自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所带来的彻底断裂之后不再具有的意义。
  不过,在此常有一个内在的讽刺。后文艺复兴的知识分子寻找他们所认为的艺术产品的“民间”或“原始”对应物:在这种情况中,绘画和雕塑这两种有形制品庶几近之,他们认为西方规范体现出了真正的艺术性。而这些他者创造的艺术,尽管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看待西方价值观的替代品,却毫无怀疑地认为它们的艺术性相对较低(例如,一上来就把它们当成了工艺)。西方人相信他们的精英文化产生了唯一真正富有灵感的艺术,这种艺术能使他们洞察人性之幽微(这是中世纪精神或碎片化的现代个人主义的共同愿景)。其他民族的物品是功能性的人工制品,首要的是满足实用目的,是西方人认识到了它们的审美性。尽管西方人对他者艺术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却暗中贬低这些产品,给它们贴上“民间”艺术或“原始”艺术的标签,将其与精英的创作区隔开来,认为只有后者才是“艺术”。对许多人来说,西方精英产品仍然是“文化”的象征,所有其他人的作品都要经由他们的艺术进行评判,即他者的艺术需要被指定、被授权。
  诚然,随着民俗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将他者的卓异造物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其性质从未被完全讨论过。第一代民俗学家试图研究那些欧洲造物在当地的对应版本,它们在后中世纪的西方已被作为卓然有异的事物挑选出来:绘画、雕塑、音乐、文学(包括故事和诗歌)。尽管学者们认识到了将众多不同的活动一概视为艺术在理论上的可能性,但通常是那些特定的当地对应物——精英艺术的当地版本——才作为艺术进行研究。
  艺术一直是民俗学家进行研究时潜在的组织标准。不过和艺术史或美学不同,民俗学基本是对他者艺术的研究。在文化相对主义的幌子下,我们民俗学家不无讽刺地保持着民族中心主义,因为我们不断地寻找着故事、诗歌和绘画:我们的艺术形式在他们的文化中的对应版本。通过创建一个他者,我们带着种族优越感判定民族确有不同,他者文化生产的艺术不同于我们,他们的艺术形式更少,并且必须以“口头”“民间”或“原始”等限定语作为前缀。
  在民俗学家所研究的内容中,艺术的概念仍然是隐晦的,而非明确的。然而,无论我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三个不同的侧重点思考艺术:艺术作为产品,艺术作为过程,艺术作为行为。从这些具体的话题出发,我们将关注艺术品、艺术表演和日常艺术活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梁春婵】

上一条: ·[丹·本-阿默思]民俗研究的历史:我们为什么需要它?
下一条: ·[蒂莫西·坦盖利尼]民俗学显宏镜——计算民俗学面临的挑战
   相关链接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
·[菅丰 雷婷]民俗学艺术论题的转向·[黄龙光]民俗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民俗志书写
·[程波涛]论祝寿图像中民俗与文化的共生现象·[程波涛]文士阶层祝寿绘画的主要类型与表达范式
·[朱冠楠]民俗艺术的现代性遭遇·[罗晓欢]以墓葬建筑及其雕刻为中心的四川清代民俗信仰研究
·历经30年编撰 《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付梓·[杭海]中国纹样的西方读解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评奖活动在田东举行·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艺术亮相美国史密森民俗节
·[郑智武]论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集体权主体·专题║ 寻访剪纸,寻访民间
·[陆斯嘉]奚小琴:“剪”不断的回忆·[吕胜中]到处的“小红人”
·[陈畅]另一种维度:当代剪纸·[陆斯嘉]原生态剪纸如何进入大都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