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初,中国民俗学会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秘书蒂姆·柯蒂斯的邮件,主要内容为:
当前,由于冠状病毒(COVID-19)大爆发,我们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处于特殊的封锁状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范围。节日和文化活动被取消或推迟,文化实践和仪式受到限制,造成许多人的生活中断。
同时,随着人们继续从实践活态遗产并从中汲取灵感、愉悦和团结,我们看到了活态遗产如何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成为恢复力的源泉。考虑到这一点,教科文组织邀请其合作伙伴分享他们在疫情大爆发期间活态遗产的作用以及近期如何影响其保护的经验。
我们希望这些故事将有助于我们在COVID-19的背景下增进对保护活态遗产的了解,并激发社区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
随后,中国民俗学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约国大会认证的NGO组织,也积极发动、组织填报,并将学会分支机构的相关实践纳入在线填报的内容之中。
5月,教科文组织启动“非遗与新冠”平台,以分享和交流疫情背景下的活态遗产相关经验,既包括疫情对遗产的影响,也涉及社区通过活态遗产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活力的多样化方式。5月末,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民俗学会分支机构)的相关实践内容已正式刊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
中国传统和香制作技艺
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民俗学会分支机构)分享相关实践:网页截图
中译大致如下:
中国传统和香制作技艺
国家:中国
信息提供:中国民俗学会
冠状病毒爆发以来,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民俗学会下属的分支机构)组织相关的传播者、从业人员和专家,一起探讨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应对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传统中医思想认为,某些香型具有杀菌作用,能增强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对上百种制香方剂的考察,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筛选出三种制香方,以辅助现有的防疫方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香制作技艺”传承机构,在防疫配方的基础上研制出松风避疫本草香方,此方在历史上已被证明有效。通过此配方,在文化遗产承载者和实践者的帮助下,中心已制作了几千多个本草香囊,并将它们捐赠给北京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和北京市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
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的特殊贡献已经得到了两家机构的官方反馈和认可。在沈阳也可以找到类似的案例,那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盛京满绣”防疫香囊(满族荷包)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利用当地机构提供的配方(含9种草药成分),当地两位传统传承人薛舒馨和杨晓桐创造性地将满族香囊制作与传统中医相结合。一方面,根据传统的理论,配方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抗菌消炎成分。另一方面,这些药粉被装入精致的满族香包,香包上装饰着传统图案,传递着人们对未来平安幸福的祝福。事实证明,这些满族香包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以盛京满族刺绣有限公司为例,现已承接的香包订单数量约为70多万个。
这些例子再次证明,活态遗产作为行之有效的文化载体,不仅在疫情期间发挥了缓解社会焦虑的实际功能,更成为社区成员增进文化认同和塑造文化身份的有效手段。
此外,由中国民俗学会提供的案例还有另外3则,如图所示。
阿肯弹唱
非遗各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行动:以青岛为例
疫情中的活态遗产
截至6月30日,该平台挑选出来的经验案例来自全球范围,包括:非洲8例,阿拉伯国家9例,亚太地区46例,欧洲和北美地区79例,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47例,一共189例。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8个案例,即新冠疫期的活态遗产传承(山西交城,张仁杰);香港本地饮食文化(香港大学公民社会与治理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政策实验室);中国山东省的传统工艺(柳编,和美工艺,孙建光);中国贵州省的水族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水族马尾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宋水仙);中国传统和香制作技艺: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民俗学会分支机构);阿肯弹唱(中国民俗学会);非遗各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行动:以青岛为例(中国民俗学会);疫情中的活态遗产(中国民俗学会)。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有若干案例同时出现在不同地区的列表中。
(王晓涛采编)
附:背景信息
教科文组织启动“非遗与新冠”平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微信公众号2020年5月18日
【图片说明】秘鲁传统艺术家维努卡·伊万南(Venuca Evanan)与维奥莱塔·基斯佩·尤帕里(Violeta Quispe Yupari)和她的母亲高登西亚·尤帕里(Gaudencia Yupari)在过去几周内开发了一种原型口罩,该这种口罩吸纳了基于阿亚库乔地区遗产的传统设计元素。
©Venuca Evanan,Violeta Quispe y Gaudencia Yupari
教科文组织启动“非遗与新冠”平台
活态遗产是危机期间社会韧性和活力的来源
作为疫情应对举措的一部分,教科文组织正在建立一个网络平台,以分享和交流疫情背景下的活态遗产相关经验,既包括疫情对遗产的影响,也涉及社区通过活态遗产增强社会韧性和活力的多样化方式。
对活态遗产的影响
教科文组织开展的在线调查迄今所获得的信息反映,疫情对遗产产生了波及全球的影响。许多重大节日的相关活动和仪式被取消或推迟。一些社区无法无法使用表达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必需的文化和自然空间,以及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而另一些社区则因疫情限制,无法聚集在一起分享和享受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方面,而这些这对于他们的社区生活至关重要。
这不仅导致许多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受到破坏,还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从业者的收入下降。从事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的人多数在非正规部门工作,他们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尽管现在评估经济损失还为时过早,但全世界参与调查的手工业者都表示,由于他们在获取订单和原材料方面面临挑战,他们的生计受到了影响。
应对危机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天然的活力,因而在面对危机时拥有一定的适应和发展能力。调查结果表明,尽管采取了检疫和隔离措施,社区仍在寻求继续实践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例如从哥伦比亚到委内瑞拉、从克罗地亚到意大利,许多圣周庆祝活动虽然在具体形式上做出了调整,但今年仍在进行。
在线倡议和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供了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的新方法。在格鲁吉亚,传统的节日盛宴以网络形式继续举行,人们将摆放着传统食物和饮料的桌子摆在计算机屏幕前,通过视频相互敬酒。
社交网络在帮助人们实现隔离的同时保持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必须经常巡游演出的印度拉贾斯坦邦民歌歌手来说,他们通过Facebook组织现场表演,从而与其他艺术家保持团结,继续相互激发灵感。
居家隔离增加了在家庭环境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从牙买加到黎巴嫩,烹饪传统和手工艺等诸多传统文化习俗都在隔离之下重获重视。父母们按照祖辈传承的菜谱与孩子们一起烹饪,并在线分享他们制作的美食。
增强韧性的工具
尽管新冠疫情突显了活态遗产在危机中的脆弱性,但这种情况也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振兴和创造的环境,让被忽视的遗产元素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甚至孕育出新的内容。
疫情背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以支持和强化公共卫生措施。例如,秘鲁和中国的艺术家正在使用传统设计和工艺制作口罩;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脉的柏柏尔人社区在传唱关于疫情的诗句;斯里兰卡的传统木偶戏在讲述隔离和社会疏离的故事;而塞内加尔守护秩序与正义的神话人物堪库朗则从晚上8点到黎明一直在街道上游行,监督各村庄实施宵禁。
分享你的故事
请通过教科文组织网站的“非遗与新冠平台”探索关于活态遗产与新冠疫情的故事:https://ich.unesco.org/en/living-heritage-experiences-and-the-covid-19-pandemic-01123
图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众号等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