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藏族青年婚照拍摄的意愿与特点
(一)婚照拍摄的意愿
对藏族青年婚照拍摄的基本情况作了统计。结果显示,“纪念”是藏族青年拍摄婚照的首要目的,“喜宴使用”的功能性需求排在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也有相当比例的婚照拍摄是为了满足配偶的要求。在婚照风格的调查中,“本民族特色”是全体被调查对象的必选项目,对“现代都市和地域特色”的选择仅次于民族特色,选择的比例都相当高。朋友、熟人推荐是藏族青年了解并选择婚照风格的主要途径,还有相当比例的藏族青年通过新媒体了解婚照拍摄。3000~7000元是他们普遍接受的价格区间。家乡和西藏是藏族青年选择的最主要的两个婚照外景地。
婚照的拍摄行为,涉及视觉符号的计划、生成和使用,这些都和社会发展、人的观念、经济条件等密切相关。婚照这种视觉符号的呈现凝结的是人的判断和选择,从中反映出的是彼时的社会结构以及照片所有者的价值体系、文化认同、心理表达、人际关系和审美判断。而婚照当中的细节例如服饰、背景、道具等,都是照片所提供的文化定义的细节,都与社会身份和行为有关。
(二)婚照拍摄的特点
藏族青年拍摄婚照的开始时间晚于内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开始蓬勃兴起。20世纪80年代,藏区当地人由于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对外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拍摄照片仍属奢侈,更没有新婚夫妇专门拍摄婚照。
在三个县城中,40岁以下的已婚青年,也就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人,大多数都有婚照,他们正是本次调查的主要人群;而40岁以上的人有婚照的极少。当地人回忆道:“红原、壤塘、色达三个县城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照相馆。而那时新婚夫妻的婚照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结婚证上按照民政局要求拍摄的半身黑白肖像照;一种是婚礼期间有相机的宾客为婚礼现场留下的纪实照片。没有专门拍摄婚照的。”
红原县56岁的宣传干部程原(化名)说:“我们结婚的那个时候,哪有什么拍婚照的事情哦,根本没想过,也从来没见过婚照。县上也没有照相馆。现在孩子们结婚都要拍个婚纱照。”
色达县世际大酒店23岁的服务员东珠(化名)说:“我身边这几年结婚的亲戚朋友们都拍了婚纱照。我肯定也要拍,不只是女朋友的意思,我们都觉得人生这么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拍照纪念的。”
在2000年以后,拍摄婚照逐渐成为藏区年轻人成婚时不可或缺的一件事。问卷调查显示,红原县、壤塘县、色达县36~40岁年龄段的藏族青年,拍摄婚照的比例为16.3%;25~35岁年龄段的藏族青年,拍摄婚照的比例为73.7%;年龄小于25岁的藏族青年则100%倾向于拍摄婚照。
(三)婚照拍摄意愿的影响因素
1.经济条件
2000年以前,拍婚照的费用对大多数藏族青年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和当地居民的交谈中了解到,红原县和色达县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开过一两家婚纱摄影门店,拍摄一套婚照的基本费用在三千元左右,超过了当地青年的消费能力,摄影店最终倒闭。壤塘县的照相馆只是一家冲印照片的相馆,该县并没有专门拍摄婚照的相馆。当地一家藏餐馆42岁的女老板杨艳(化名)说:“以前大家都没钱,就没有拍过婚照,现在年轻人要拍婚照都去阿坝州州府马尔康或者四川省会成都拍。我儿子结婚就去马尔康拍的。”可见,经济条件是影响藏族青年婚照拍摄意愿的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25~34岁的藏族青年,婚照拍摄意愿最为强烈。这个人群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收入,有相对开放的消费观念,他们甚至愿意为一生一次的婚照支付几个月的收入。色达县广电局25岁的公务员旺丹(化名)说:“拍婚照是一辈子一次的事情,不要说7000元,1万元的我也可以接受。也就是三四个月的工资嘛,没有关系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催生了藏族青年的现代消费观念,他们愿意为一生一次的婚照拿出更多的薪水,为自己留下值得回味的人生记忆。
2.受教育程度
调查发现,35岁以下的藏族青年,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5.6%,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34.4%,学历水平比较高。高学历的藏族青年由于求学或者就业,接触外界的机会比较多,因而更多地受到都市生活和都市消费理念的影响。他们普遍认为,婚照表达了新婚夫妻对彼此的爱,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
在当地藏族青年中,口碑甚好的“成都唯心主义概念婚照”的创始人,也是2015年网上爆红的藏族婚照的男主角格绒彭措,是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人。2009年,格绒彭措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北漂了四年,有两年出国留学的经历。对于自己所拍摄婚照的风格,他是这样解释的:“我在国外留学后回到成都创业,当时就想和未婚妻拍一套特别点的婚照。不仅仅是纪念,也想表达自己和伴侣对生活和幸福的理解。”统计结果也显示,本科以上的藏族青年大多为了纪念才拍婚照,他们眼中的婚照已经不仅仅是记录婚姻这件事情,而且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穿上自己喜欢的服装,表达自己对婚姻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与新媒体接触的频率
在现代社会,移动媒体高速发展,穿越了传播空间,缩短了传播时间,海量的信息资讯通过移动媒体到达受众面前,同步影响了藏族青年的信息接收方式。调查发现,当地藏族青年智能手机的拥有率是100%。随着信息到来的,还有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现代文化通过新媒体加速传递到藏区并深深影响了藏族青年。
2015年,31岁的藏族小伙子格绒彭措及其新婚妻子达瓦卓玛的一组婚照在微信朋友圈走红。当时,婚照发布四小时内,点击量超过10万,微信、网页和手机app上的自媒体争相转载。这组婚照被广泛关注,除了两位新人颜值颇高外,还因其呈现的绝非通常所见的白纱礼服婚照,而是藏族青年在都市和高原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和状态。从高原河谷到城市楼宇,一边是转经筒、牦牛和碉楼,另一边是游乐场、咖啡屋和跑车。一对藏族青年男女,在穿上传统民族服装时,是有着独特生活习俗的藏族青年代表;在穿上现代服饰、戴上墨镜后,瞬间又成了都市人。
色达县城一家名为“天空树”的咖啡店25岁的老板晋美多吉(化名),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家境宽裕。他自己的咖啡店的店名源于他去日本旅行的感受,然而咖啡店的内部装修是古朴的藏式风格。他说:“以前拍摄婚照就是简单地摆几个pose,但现在,拍摄婚照讲述故事也挺流行,就是在网上很流行的‘成都唯心主义’婚照摄影拍的,很大地影响了我们藏族年轻人的想法,我们都觉得很好看。他们还穿着藏族的有地域特点的服装,这种风格更体现了藏族的传统文化。虽然摆拍得有点‘假’,但是很有特色,好看。”
“成都唯心主义概念婚照”成为近几年部分藏族青年在选择婚照拍摄风格时的“意见领袖”,这个“意见领袖”的形成自然和2015年“最具特色藏族婚照”借助网络力量实现的几何式传播效果密切相关。“意见领袖”是团队中信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说:“意见领袖是大众传播中的信息中介,人际传播中的活跃分子,经常为受众提供信息、观点、建议,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另外,伴随新媒体发展出现的婚礼电子请柬,作为婚礼事务新形式非常流行。电子请柬里包含文字、音乐和新婚夫妇的婚照,婚照下方还有祝福文字输入框和设定的不同金额的祝福金。壤塘县全媒体中心记者王艳(化名,藏族)说:“2016年微信出来之后,藏族青年结婚很流行用微信发请柬,就是现在用的很多的‘婚礼纪’。这对大家拍摄婚照的观念有很大影响,更多的人用这种形式来发请帖,除非距离很近的才发纸质的请帖。请帖在微信朋友圈里就可以转发传播,可以滑动着看新人的婚照,进而影响了更多藏族青年对拍摄婚照的偏好和选择。”这种兼具视觉、听觉和互动的多媒体请柬上的婚照借助新媒体这个传播渠道,扩大了传播范围,成为更多青年的效仿模板。
新媒体时代,产生了人的形式的“意见领袖”以及物的形式的“效仿模板”,两者在微信、微博等受众面非常广泛的平台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了有着共同身份认同的年轻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