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婚照影像是视觉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它用影像技术记录下来的不仅是客观的社会现实,也是步入婚姻的男女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藏族青年的婚照叙事表明: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和眷恋与对现代文化的认可和接纳并不矛盾,婚照作为特殊的社会图像,用选择性出现的符号意义,形成新的文化表述。在人生的重要仪式中,婚照成为族群的静态记忆场。这种重要的家庭影像传承传统文化,重构新时代的集体记忆,表达着对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理解。
关键词:记忆场;现代文化;传统文化;藏族青年婚照
“照片和绘画作品一样,是对这个世界的解释。”作为一种有着特殊意图的人物肖像作品,婚照和一般意义上的摄影肖像作品相比较,影像符号的构成和呈现都与被拍摄者的意图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婚照的视觉符号可以把握拍摄主体的内心表达。也因为摄影影像的记录性,进入画面的视觉符号建构了个人记忆,而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是联结在一起的,所以这些视觉符号显然具有人类学意义。
早在1994年,中山大学人类学者邓启耀等参加了德国人类学展,其中一个专题就是东亚婚纱照。邓启耀说:“我感到有趣的是,满大街人们熟视无睹的婚纱摄影,竟也成为一个得到很多人类学家关注的题材,这说明什么?说明视觉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既可以是远在异乡‘边缘’,也可以近在我们身边。”
婚照是特殊的人物肖像摄影,特殊在婚照本身的记录性和仪式感。与西方婚照的现场纪实不同,东亚地区的婚照渗入更多人的主观意图和时代标识,具有更为丰富的人类学意义。当下,白色婚纱和礼服俨然成为我国国内婚照的标配。为了追求远离现实生活,婚照拍摄的外景地越来越远——流行婚照更多地呈现出与当事人日常生活状态完全不同的梦幻式的虚拟影像,这种虚拟拉开了影像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然而,出现较晚的藏族青年的婚照与众不同,属于一种独特的影像表达:呈现的各种元素与日常生活接近,是日常生活的适度美化或者是日常生活的再现。从这一独特的现象出发,我们提出了研究的主题: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为什么独具特色?藏族青年想要通过婚照表达什么?他们的婚照如何建构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
一、田野点的选取与田野作业的过程
在全球化发展潮流中,经由各种不同的途径,现代文化也走进了看似“偏安一隅”的藏区。本研究关注的调查对象主要是藏区藏族青年,研究他们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看待传统和现代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如何建构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表述。鉴于此,本文选择四川藏区的红原县、壤塘县和色达县,展开田野作业。
红原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县城南距成都450公里,北距兰州640公里。县境内的天然草场面积1158.0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1.8%。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5.02%,还分布有汉族、羌族、回族等其他民族。该县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美的自然景色创造了与外界交流的更多机会。该县自2016年开始每年8月举办“雅克音乐节”,在藏语中“雅克”是牦牛的意思。把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元素汇聚到一个舞台上的雅克音乐节已经成为品牌音乐节,音乐节上还有民族服饰和民间游艺展示。2019年,音乐节的接待人数达到了14.91万人次。
壤塘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该县地形以丘状高原为主,相间河谷平地和高山。该县的经济状况、交通状况在阿坝州相对较差。该县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还有彝族、汉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该县地理位置偏远,但当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使文化成为带动县域发展的重要因素。2017年底,该县初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了14个非遗传习基地,其中省级传习基地一个,州级传习基地两个,觉囊唐卡、梵音古乐、时轮藏香、雕刻艺术、壤巴拉川西北民歌、藏茶、石刻、藏医药等九个非遗项目在上海有传习基地。上海的传习基地成为民族文化与都市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色达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处于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与青海省果洛州的交会处。该县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7%,其余的是汉族、回族、羌族、蒙古族等民族。该县历史悠久,多民族长期共处共融。秀丽的高原风光和众多藏传佛教寺庙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促进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
2018年10月,课题组进入三个县城,就藏族青年婚照影像的具体实践展开田野作业。我们向40岁以下的藏族青年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2份,还对部分青年进行了深度访谈。三个县城中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接受本科及以上教育的青年相对较少。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调查对象人数最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