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王旭]从“笑话研究”到“笑话学”:基于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展望
  作者:王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3-22 | 点击数:7256
 

二、工具化的普遍性阐释

  关于笑话形而上的思考毕竟是少数“思想者的游戏”,多数学者更加“务实”,选择了与当下政治、社会和文化形势相一致的理论范式。尤其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内,笑话由于自身的讽刺功能,既是反抗和斗争手段,也是透视社会现实的窗口,烙印上了工具化的特征。通常,学者们以笑话文本为基础,不仅善于归纳笑话的本体特征,还非常乐于阐释文本背后隐藏的普遍社会问题。

  20世纪60年代,大量种族笑话进入西方学者的研究视域。这类笑话是关于某个特定种族的笑话系列,如流传于新英格兰的犹太人笑话、加拿大东部的纽芬兰人笑话、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意大利人笑话和美国各地的波兰人笑话等。

  威廉·克莱门茨(William Clements)和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对波兰人笑话进行过详细记录和研究。克莱门茨掌握了大量波兰人笑话的文本,总结出这类笑话的基本母题以及笑话中波兰人的种族特征。邓迪斯撰写了一系列文章研究种族笑话的内容和原因,他通过对笑话内容的分析,概括出笑话中波兰人所表现出的“boorishness”“tastelessness”“being dirty”“being poor”等特征。他认为种族笑话的产生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种族偏见和歧视。在一些特殊环境中,由于历史事件(如战争、萧条)的影响,笑话会变成一种无害的形式,提供一个释放紧张和压力的条件。越是在具有威胁性的环境中,笑话越是无害和稚气,并且种族笑话攻击性的强弱取决于笑话的使用者以及对谁使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语境的重要性。不少人反对种族笑话及相关研究,认为这是对某些种族的贬低和侮辱。面对质疑,邓迪斯的回答是:“民间文学就像文化的一面镜子,我们不应当责备镜子反映了观者的丑陋。打碎镜子可能短暂地摧毁了一个图像,但是并没有改变镜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种族笑话只是种族偏见的一种征兆,而并非原因。研究者要利用这一特殊的机会,观察历史事件和民间文学、种族笑话之间的关系。”可见,邓迪斯将笑话的文本分析与社会历史因素相结合,目的在于阐释笑话的社会文化意义。

  罗杰·亚伯拉罕(Roger Abrahams)也使用文化阐释的方法,以两本黑人笑话集为资料基础,列举了笑话体现出的44条黑人信仰类型,他认为这些笑话反映了黑人群体的本质特征。阿莫斯似乎更加关注种族笑话的理论轨迹,以弗洛伊德的“自我批判说”为开端,以戴尔·海默斯(Dell Hymes)的交流民族志为结尾,详细梳理了犹太人笑话研究的系列成果。塞思·克拉维茨(Seth Kravitz)1974年2月至5月在伦敦搜集了大量白人讲述的关于居住在伦敦的爱尔兰人、犹太人、苏格兰人、西印第安人和巴基斯坦人的笑话。克拉维茨通过笑话的内容分析,探讨种族偏见的实际问题及产生原因,发掘种族笑话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语境中发挥的不同功能。笑话中的种族偏见产生于两国人民的社会、文化冲突,不同人群的讲述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攻击性(aggression),从而塑造着笑话的不同形式和功能。因此,克拉维茨认为,“对种族笑话单纯的内容分析并不能展现笑话的灵活性,只有将内容分析与社会语境中的功能分析相结合,才能全面理解笑话”。他的理论贡献在于强调了社会语境对笑话的塑造作用。

  事实上,种族笑话反映了诸多政治问题,学者们除了在种族笑话研究中分析政治,还专门针对政治笑话展开研究。他们大多秉持这样的观念———笑话除了引人发笑,还具有重要的精神、政治功能,是反抗的武器;笑话可以帮助人们反抗偏见、歧视和压迫。这一观点在20世纪的中国尤为盛行。

  20世纪初,在倡导理性、科学、民主的改良运动中,中国学者纷纷效法西学,开启了进化论研究时代。这种范式常从提取故事母题、分析故事类型着手,进而得出人类学意义上的阐释。赵景深是使用这一范式的代表。他对中国古代近二十本笑话书做了详细介绍,并对同一则笑话的异文进行比较和考证,是典型的进化论人类学方法。对于笑话中包含的大量猥亵内容,周作人给予这样的解释:“从道德方面讲,这故事里的确有好些不可训的分子,然而我们要知道,老百姓的思想还有好些和野蛮人相像,他们相信力即是理,无论用了体力、智力或魔力,只要能得到胜利,即是英雄。”周作人认为老百姓的笑话中保留了很多与野蛮人相像的东西,是原始文化的遗留物,渗透着进化论的观念。与此同时,“胜利”“英雄”的措辞是对底层民众力量和笑话价值的肯定,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民主取向和反抗精神,笑话研究成为改良运动中“从民间的立场看”的工具。

  从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进入政治动荡、战火不断的岁月。此后的三十多年里,国家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变革,学者们也被迫转换了研究立场。世纪初所译介的西方理论和方法遭到完全排斥,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民间文艺理论,笑话的共时研究成为主导范式,显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和阶级立场。

  1956年,王利器编辑的《历代笑话集》出版,书中收录古代笑话书71种,为研究古代笑话提供了丰富资料。编者对原笑话集中的庸俗和猥亵作品进行了删减,在前言中还对笑话的思想特征、典型人物和艺术形式做了分析。1985年,编者又出版了《历代笑话集续编》,也是很好的研究资料。但是,1966年以后“四人帮”的文化围剿开始,大加鞭挞《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著述,致使古代笑话研究无人问津。

  1957年8月,《民间文学集刊》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创刊,提出了“对中国古代笑话的研究、笑话和寓言的区别”等重要问题,上海作家协会通俗文艺组也召开讨论会,严独鹤、赵景深、罗永麟、陈山、郑逸梅等20余人出席,这是第一次对笑话的专题讨论。会上学者们针对那些直接讽刺普通劳动人民呆傻、蠢笨的笑话发表了不同意见,多数表达了维护劳动人民形象的态度。1956年,《民间文学》1月号和7月号展开关于阿凡提故事的讨论和争鸣,贾芝对阿凡提故事及人物形象做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阿凡提是新疆“劳动人民中一个代表正义和富有智慧的典型人物”,成为撰文分析阿凡提故事的第一人。随后,段宝林提出了“阿凡提是否真有其人”的问题;戈宝权以苏联理论为基础,对阿凡提的历史原型及故事的历史、内容、流传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对阿凡提故事的集中讨论,引发了学者对各族机智人物故事的关注,相关研究热潮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还未见减退。

  1978年,祁连休编选《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选》,共收录13个民族、20个机智人物的故事,这是机智人物故事调查研究的巨大进步。1984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办的“全国机智人物故事学术讨论会”在湖北咸宁召开。这次专题学术讨论会围绕两个中心议题:一是各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特征、范围和归类;二是各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社会价值和美学意义,会议论文在《民族文学研究》上以专栏发表。有学者认为,阿凡提一类以表现人物智慧为主的故事,与直接讽刺嘲笑谬误言行的普通笑话不能混为一谈,应该分属两类;也有学者认为普通笑话中也有反映正反面人物斗争的内容,某些机智人物也可能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因此两者很难完全区分。不论持何种观点,都必须肯定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机智人物故事的显著成果对推动笑话研究的重要意义。

  以苏联文艺理论为指导的笑话研究带有很强的政治因素。绝大多数成果都得出同一个结论:笑话是对封建制度的揭露,是对贪污掠夺的鞭挞,是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和对人民内部迷信无知的善意劝讽。与西方笑话大多直接、坦率地取材于现实人名和事件不同,多数中国笑话委婉、曲折,虚构人物和故事,但这绝不影响其“人民性”“斗争性”“工具性”特点的显现。

  作为反抗和斗争的工具,笑话研究基本采用了相同的范式,即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阐释笑话内部的矛盾冲突及其背后的诸多现实问题。但是,在主流范式之外,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到传统文本以外的笑话形式。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政治背景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政客的怀疑,如公众怀疑自由派政客的不切实际、担忧民主派政党的贪污腐败等,由此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政治笑话。迈克尔·普雷斯顿(Michael Preston)广泛搜集美国1973至1974年间的政治笑话,将它们大致分为四类:谜语和妙语、涂鸦、影印笑话和扩展笑话。这是对田野调查资料的详细展示,并且更关键的一点在于他关注到口头语词以外的民俗形式,如影印民俗(Xerox-Lore),这就超越了以往的笑话文本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下一条: ·[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
   相关链接
·[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户晓辉]胡塞尔与民俗学的普遍性诉求
·[陈杭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乡土社会对文化行政的适应与利用·[王旭]从笑话研究到笑话学
·[吉国秀]实践取向:一项基于R语言文本挖掘的IT笑话研究·[王逍]文化透镜下的畲族历史
·[张士闪]七月十五:被边缘化的鬼节·“鬼节”逐渐边缘化 网友议“这个节要不要重拾”
·纳西族“东巴纸”被炒作 真正的传承人被边缘化·[代迅]跨文化研究:坚持普遍性立场下拓展非西方多民族文化
·[施耐德]调和历史与民族·[康保成]90年代景观:“边缘化”的文学与“私人化”的研究
·[陈连山]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