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刘先福]怀念恩师尹虎彬先生
  作者:刘先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3-20 | 点击数:3915
 

 

  13日中午在师门群中接到永仙师姐转来的讣告,一时间有些发蒙,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最敬爱的恩师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人世。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们竟无法见您最后一面。

  老师一向低调,从不提及自己的病情。我也是大约半年前才听说老师病了,似乎很重,后来又做了手术,正在治疗恢复。去年教师节的聚会也因此延期了。这段时间,我几次发信息问候,辗转打听老师的病情,迫切想要去看望,老师却总说,待身体康复些再见面,你们工作都比较忙。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竟等来了最不幸的消息。即便一直没能见上面,可老师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近两年,为了博士论文的顺利出版,老师提供了不少重要的信息和建议,并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序言。起初,老师准备用他的论文《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代序。他觉得,“写序的语言比不上真正的论文有分量”。我当时想着努尔哈赤的长篇叙事算不得真正的史诗,用史诗学的论文作为序言和主题可能不够贴切,而且从狭隘的对序言的理解角度,也夹有私心地希望老师能从内容出发做些评价,顺便给我以鼓励和褒奖,毕竟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后来,就有了现在书中那篇近五千字的序言,更如愿地加入了一小段生活文字,以老师谨慎的性格,这已是难得。作为导师,他真真正正地做到了为人师表,处处为学生着想。

  数月前,我终于拿到了出版社寄来的样书,也将好消息第一时间向老师汇报。本想着能当面将书送给老师,再做一次深谈,聊聊未来的计划和研究方向。另外,手头正在翻译劳里·航柯的另一篇重要的史诗论文,拖拖拉拉地已有许久了,想着改定基本满意的初稿后,再请老师审校。可这一切竟已永远无法兑现,变成深深的遗憾!

  细算起来,这些年和老师的交流并不算多,也基本都是围绕学术话题。老师和我是辽宁老乡。带着我在新宾做田野的日子,是仅有的一段与导师朝夕相处的时光,短暂而难忘。老师熟悉或许也想念那里的辽东乡音,在访谈中不时讲起一些往事。总的来说,我对老师的人生经历所知甚少,更缺乏关心,想着老师尚在中年,身体还好,机会还多。如今觉得后悔不已。

  老师是我学术道路上最重要的领路人,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记得当初准备考博报名时,我对口头传统和史诗研究还是门外汉,虽然硕士阶段也是民俗学专业,但对这样精深的学问还是有些茫然。那时因为工作需要参与“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的缘故,单位领导同意我脱产读书并帮助引荐。这才有了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学习经历,有了这段难忘的师生情谊。

  那年的八月尚未入学,老师就提醒我报名参加北师大举办的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提前进入状态。之后的三年学习,老师对我更是关爱有加。难得的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访问机会也离不开老师的举荐和帮助。北欧访学极大地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也坚定了我做学问的信心。临行前,老师跟我说,芬兰民俗学是实在的学问,不会过时,值得研究。要注意围绕一门中心课程深入研读,达到系统性和透彻的理解。读书要选精品,自己要多琢磨。这些话语至今仍不时回响在我耳边。

  后来谈到毕业论文选题时,老师强调要有前瞻性,要有对未来一二十年发展预判的眼光,要在封闭材料中找寻真问题。当年他与朝老师在哈佛燕京学习时,就对将口头程式理论引进中国的前景抱有预期。如今,我也盼望着从塔尔图带回来的北欧经典民俗学能得到更多关注,在中国生根发芽。

  老师虽然公务繁忙,但上课却从不懈怠,每次课前都会把已发给我们电子版的材料,按数打印出来,给到大家手里。讲课时也必是一站到底。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社科院的研究生院地处房山良乡,交通不太便利,进城不易,因而专业课大多是学生跑到建国门的研究所里去上。而老师为了不让同学们长途奔波,每周必坐班车亲到良乡给大家上课,遇到节日还召集大家聚餐。仅从这点来说,老师就更加令人敬佩。

  工作之后与老师见面就更少了。一则科研于我已暂成副业,行政工作十分忙乱;再则老师调入民族所后,需要处理的事务也更加繁重,几乎天天坐班。所以没有要事,我一般也不愿去打扰,但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有求必应。我异常珍惜每次当面求教的机会,见面之前总会在脑中过一遍想讨论的内容,害怕耽误老师繁忙的工作。转眼间毕业已近五年,这样详谈的机会却屈指可数。即便如此,几次谈话还是给了我不少的启发。老师讲到的一些话题,事后我总在笔记上逐条列出。翻看这些记录,老师真切的形象仍浮现在我的眼前。可惜的是,愚钝如我,这些年并没有在学术上取得什么成绩,还总是在一些俗事上徘徊与纠结,工作后也愈发少了定力和毅力,实在是愧对恩师的教诲和提携。

  老师无时无刻不给人留下谦和宽厚的印象。每次发信息或者邮件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复。但凡我遇到难解之事,总是想办法帮忙解决,并且多加鼓励,要我遇事从容争取。犹记得答辩后,老师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匆匆答辩已经过去,照片值得纪念。几位评委意见认真留下,做真实纪念。求职要认真一些,锻炼自己社会生存能力,要拼搏,勇者得胜。”在得知我找到工作后,他也不忘叮嘱我,“要好好工作,刚参加工作要谨慎,虚心,尊敬长辈,不要丢学术,不要忘研究,将来争取有成就。”想来老师还是了解我的,只是有些事与情我在当时还未能领会。

  老师从不愿麻烦别人,做事永远亲力亲为。曾记得一次在办公室聊天,我要去打水,老师却说,“你不知道水房在哪,我来。”用这样可爱的理由来拒绝别人的服务,这就是我敬爱的导师。最后生病亦是如此,不愿让人看到疲惫虚弱的一面,留给我们的永远是充满活力的美好回忆。往日的这些细节历历在目,让我好好地珍藏在心底慢慢地体会吧。

  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思维敏锐,看待问题总有独到的见识。著述并不算多,可每篇都有思想,有见地。老师勤于笔记,善于思考,却不轻易落笔成文,刊发的著作和文章都值得细品精读。这是老师留给我们的学术遗产。他经常提醒我,要继续做学术的话,还得补充许多东西,所有的欠缺都来自于你起步还晚些。在《河北民间后土地祇崇拜》的最后一页,老师写道:“学问是慢活儿,是泡出来的,是磨出来的,学问与人生相伴随。对待学问,要有对待毒蛇般的狠劲,对待恋人般的深情,不怕魔鬼纠缠的韧劲。”我想,这正是他一生坚持的信念。

  老师在学界人缘极好。每当我跟人介绍导师是尹虎彬老师的时候,得到的都是选对良师的肯定。这几日我也收到一些同学好友的安慰,他们或多或少都与老师有过一些交流,无不认可老师是个好人,是个优秀的学者,更是我们学生心目中学者应有的模样。

  这些年疏于记录,并没有留下很多老师的影像,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毕业时,特意穿着学位服去所里照了张相,那天还飘着小雨。记忆中老师总是穿着素朴,常年的西服或夹克外套,里面是衬衫。老师似乎很少穿短袖,即便天气炎热,长袖衬衫的袖子也还是认真地扣着,永远的一丝不苟。

  总以为还有许多时间可以向老师请教,让自己在人生和学术的道路上一步步获得成长,可如今痛失恩师,我顿时陷入了彷徨与迷茫。能在老师身边学习多年是我的荣幸,这段经历也会成为我一生的财富。老师的为人为学是我要毕生追随的。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今年的假期尤其的长,也给了我一些从容思考的时间。几天来,我翻看着老师给我留下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记忆的碎片一股脑的涌了上来,它们应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疏解。

  我并不是一个情感丰沛的人,更是一个怯于表达的人。匆匆写下的这篇小文,并不够表达出我心底痛彻的悲伤之情。这些文字断断续续写了几日,始终不能,也不愿算作完稿。学生永远怀念您!

                                                                                                                                                                                            刘先福

                                                                                                                                                                              2020年3月13日—16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龚颖】

上一条: ·[白帆]忆念恩师尹虎彬教授
下一条: ·[崔若男]明恩溥与中国谚语俗语研究
   相关链接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范金荣]悼念我的恩师张余
·[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 ·[白帆]忆念恩师尹虎彬教授
·[刘晓峰]悼念尹虎彬老师·[庞建春]送别虎彬师兄
·[吕微]虎彬的笑容·[叶涛]痛挽虎彬师兄
·[廖明君]也哭虎彬兄·[黄景春]沉痛哀悼尹虎彬老师
·沉痛悼念尹虎彬研究员·[朝戈金]哭虎彬
·讣告:尹虎彬研究员逝世·[尹虎彬]回归实践主体的今日民俗学
·[尹虎彬]民俗学的理论反思和实践转向·[陶立璠]耄耋之年忆丙兄
·[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王学思]没有挥手,就去远行——追忆乌丙安老师
·[邓启耀]一张珍贵的照片——怀念乌丙安先生·[周福岩]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悼恩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