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战前日本神话南方研究
如果我们承认日本史前文化是由多种要素积累混合而成,那么日本神话的形成也必然包含起源各异的诸多要素,与世界各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可以彰显日本神话的源头与意义。自明治以来,日本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神话比较研究,如高木敏雄、松本信广、大林太良、三品彰英、吉田敦彦等学者,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日本神话是从南太平洋、东南亚等日本以南的地区以某种途径流入日本,但也有部分学者持“北方说”,认为日本神话中重要故事起源于印欧、中亚、朝鲜等北方地区。
日本神话之所以与北方印欧神话比较是受神话学传入日本的主流思想影响,因为19世纪欧洲的比较神话学是在比较语言学影响下形成,而比较语言学的目的是对印欧祖语的再建构。当时的比较语言学认为印欧祖语的元音体系残留在希腊语中,辅音残留在梵语里,因此重点研究希腊语与梵语。受其影响,比较神话学也认为印度神话与希腊神话里有若干印欧语族神话的古要素,因此特别重视与这两者的神话比较。如冈正雄广泛运用民族学的方法研究,指出欧亚大陆草原阿尔泰系骑马游牧文化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其起源神话要素在日本神话中占重要位置。“神武东征”神话中所见的依靠鸟类帮助建国的主题推测是在公元3、4世纪由朝鲜传入日本。天孙降临人间时降临在山顶、树枝的垂直性表象具有中国东北、朝鲜通古斯系文化要素,在弥生时代初期传到日本。当时受冈正雄综合性的、且极具说服力的历史民族学见解影响的年青学者不少。三品彰英主要从事日朝神话比较,通过翔实的史料、细致的文献学研究,指出日本的建国神话与朝鲜古代的王国神话在构造与要素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在高句丽、百济的时代,朝鲜确实存在通古斯系的游牧民族,因此,他们传承通古斯的王权神话。但是,朝鲜建国后逐渐变为半农半牧的民族,从中国南方传入的以稻作为中心的农耕文化对其生业构造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朝鲜吸收了南部中国的太阳信仰、稻神信仰等。在古代朝鲜的建国神话中,太阳信仰并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与南方稻神信仰一起发展。因此,不能说明日本的天孙降临神话是受了北方游牧民族神话、古代朝鲜建国神话的一元影响,而应该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树木信仰、太阳信仰、稻魂信仰、祖灵信仰相结合。
日本“南方说”中的南方指的是南太平洋、东南亚等日本以南的地区。很多人类学家承认日本民族是南部各不同系统民族复合而来,因此这可解释神话的多重型、复合型。日本神话“南方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日本神话学界占据主流地位,早期神话研究认为日本神话中存在很多与南太平洋岛屿原住民神话类似的内容,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日本受到来自南太平洋的影响。但近年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逐渐减少,而多数学者认为日本神话的发源地并不在南太平洋,相似神话并非是由南太平洋传入日本,而来自于中国南方。南太平洋神话之所以与中国相似是因为中国南方文化分两个方向传播,一方传入日本,另一方经中南半岛传到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等岛屿。
在日本,最早提出日本神话“南方说”的是神话学家高山樗牛。他在进步思潮影响下,于1899年3月份在《中央公论》上发表了《〈古事记〉神代卷的神话及历史》一文,明确了自己的神话学立场,对传统的历史的神话解释予以新的说明,同时指出“神代卷”中很少涉及北方现象,却多与太平洋中印度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的神话传说类似,提出日本民族的起源要与南太平洋加以类比的主张。
鸟居龙藏曾在20世纪初就指出:“今天的东洋学者及其他学者对中国民族的北方研究热衷,却不积极进行南方研究,日本关于北方的著作不少,但关于南方,却没有一本像样的专著。”虽然鸟居这段话隐含“对中国的研究是为日本殖民服务”的认识,但直到上世纪初,日本对中国南、北研究的不平衡显而易见。
太平洋战争以前的日本国粹主义盛行,皇族神话具有浓厚的北方要素,在将历史与神话混为一谈的“北方说”占绝对优势的时代,要提出异端的南方说实属不易。松本信广被认为是“南方说”的开拓者,早在1928年留学巴黎期间,他就发表了题为“Essai sur la mythologie japonaise”(《日本神话》)的论文。1931年,松本信广出版《日本神话研究》一书,将日本神话与南方诸民族的民族学神话资料以及神话习惯相联系,进行比较研究。他的比较神话学研究先厘清日本神话的系统论,再深入到日本民族的形成论,指出从遥远的过去迁徙到日本列岛的各地的人们带来的传承构成日本神话的根基。
松本信广神话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将日本神话与南方神话进行系统比较。立足于历史,通过比较研究,他认为日本神话中的南方要素尤其突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日本民族南方说”的观点。松本信广对日本学者动辄从希腊、巴比伦为日本神话寻找源头的研究方法提出质疑,指出日本古文献中所记载的神话、礼仪与现存于中国南方等少数民族的神话、礼仪有密切关系。为证明这一观点,松本信广对中国苗瑶及其他华南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例如,他在考察日本远古神话中关于伊邪那岐、伊邪那美男女二神绕天柱结婚而诞生日本列岛的内容时,与贵州“狗耳”部族的春祭进行了比较。据《贵州通志》卷七记载,该族男女在春天时聚于田野,绕树歌舞,寻找伴侣。松本信广将之与日本伊邪那岐、伊邪那美婚配诞生国土的神话相比较而加以解释。松本信广引用的婚姻习俗可能是贵州侬人流传的习俗,其青年男女在追求配偶时于平地上立一木柱,名曰“鬼竿”。情侣们绕“鬼竿”舞蹈,女跑男追,以此表示相爱,这确实包含了日本神话中男女二神合婚现象的基本因子。
不过,当时除了古文典籍以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处于萌芽状态,而且,中国精英文化的个性及学术传统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神话研究。在日本所能看到中国方面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神话的资料不过是凌纯声、芮逸夫的苗族调查报告书和广州中山大学的刊物上所发表的有限的资料。
松本信广的南方说并不是单纯的地理上的南方传来说,因为现在的诸民族分布并不是一直固定的。很早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从北往南的迁徙是主流,今天的华南、东南亚诸民族很多是曾经北方住民的后裔。而且,中国南部、东南亚的诸民族文化与今天南海岛民之间并非没有关系。松本立足于历史的视角,主张日本民族文化的南方说,因此,比较研究的地域涉及到中国沿海、华南、东南亚。他尤其重视江南地区,将其作为研究日本基层文化形成的关键。
在对东南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松前健、松本信广指出日本“垂钓岛屿型”神话受波利尼西亚的岛钓神话影响,虽然波利尼西亚是使用鱼钩把陆地从海底钓上来,日本是用矛搅拌海水创造岛屿,但都是将某种道具放入海里,然后在海里创造陆地,它们在情节上属于同一类型。同时,大林太良主张:日本神话与东南亚神话的比较研究始于1920年代,已有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我们明白了两个问题:第一,进行日本与东南亚神话比较的时候,不能只围绕日本与东南亚进行,如果不考虑中国、朝鲜的因素,研究很难进行充分。因为,虽然波利尼西亚与日本开天辟地型神话虽然很相似,但与其说是从日本传到波利尼西亚,或从波利尼西亚传到日本,不如说是从中国南部传到日本与波利尼西亚。中国长江以南2000年间逐渐被汉化,但汉化之前,那里存在与东南亚、大洋洲相似的民族与文化。因此,今天看到的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等与日本非常相似的洪水神话可以认为是从中国南部或朝鲜传入日本。第二,随着东南亚神话研究的发展,随意引用一两个类似的神话就可以完成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必须要考虑东南亚神话的分布状态与亚型,进行组织构造的比较。中国学者严绍璗也指出日本洪水神话是“秦汉归化人”与“南洋归化人”同日本原始居民融合的结果。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左右,五百年间中国居民曾不断地迁徙到日本,在日本人类学史上称为“秦汉归化人”,他们带去了中国文化;同时,中国西南地区的若干兄弟民族逐渐南迁,与南洋居民相混杂,一部分南洋居民又迁徙日本,成为今日日本人的另一来源,在日本人类学史上称为“南洋归化人”。他们带去了南洋文化,其中就包含着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这样,我们便明白为何中国伏羲、女娲神话与日本二神合婚神话在表现形态上基本相通。
与松前健、松本信广岛钓神话研究相比,松村武雄、冈正雄更关注“洪水兄妹婚”母题,指出日本伊邪那岐、伊邪那美的生国神话是兄妹神结婚生下若干岛屿,它与从中国南部到东南亚广泛流传的兄妹始祖型洪水神话相似,因此应该与东南亚、中国彝族、哈尼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做比较。二者研究的目的,正如松村一弥曾指出的那样:“研究中国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中国,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日本自身。”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