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境中的地方话语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民俗学逐渐开始从文本向语境的范式转换,语境导向的研究范式为观察传说提供了较文本研究更为立体多元的维度。学者们在田野里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传说样态,一方面以传说的社会功能为主旨,分析它所代表的人群的文化需求、所表达的社会化倾向和文化认同细节;同时也通过对活态传说的语境化、地方化考察,反观传说自身的生长规律。
传说和历史的关系始终是传说学的重要命题,这一讨论约略经过了客观真实的反映论至主观真实的建构论之变化过程。以赵世瑜、陈春声、刘志伟、郑振满为代表的社会史学者发现,传说与历史叙事在多个层面上均具有同构关系,口头传说不应仅仅被当作野史轶闻,而是和文字史料同等重要的集体性“历史记忆”,是心态史的直观呈现。在特定人群、社区的建构和凝聚认同等方面,传说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甚至比历史叙事更加切肤沁骨、体贴入微。将传说与历史作为虚构与真实的传统二元对立史观渐趋消解,口述史、社会史、区域文化史等学科逐渐兴起。
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中不止看到移民家族定居、发展的历史,也读出了北方族群关系变迁史、卫所制度等国家制度对基层社会影响的历史,以及晚清民国时期地方士绅重构传说的时代取向或追求现代性的努力。他在《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中提出,移民传说是讨论地域认同的一个切入点,它是16—18世纪地域认同不断扩展、也即明清国家形成的重要表征。通过对传说传承和改造的剖析,考察社区和族群建构身份认同过程的研究还有陈春声《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乡村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村落历史与神明传说的演变》、刘志伟《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坟”及其传说》,以及郑振满对宗族史的研究。关于同类话题,万建中亦撰有《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以盘瓠传说为考察对象》《传说建构与村落记忆》《民间传说的虚构与真实》《话语转换:地方口头传统的“在地化”——以新余毛衣女传说为例》系列论文。
学者们还观察传说演述行为与生存语境和地方文化传统的互动关系,常见话题包括传说被生产和传播的动态过程,被提倡和被压制的异文之间的对抗,社会行为、观念对传说文本的诱导和制约等等。对于传说具有的“真实性”“地方性”“变异性”等特质及其生长运行机制,学者们也提供了更为生动深入的看法。
此类研究代表作为陈泳超著《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陈著专注于观察讲述人出于明确动机对传说进行改编的过程。经过在山西洪洞长达八年的田野调查,陈氏提出:“传说动力学”的主导模型由地方性、时代性和阶层性的解剖视角,与“民俗精英”对传说的核心话语权和支配力共同构成。作者还揭示了传说的特征“权力性”:一切传说皆具备权力属性,差别只在于权力大小和使用成效。权力的动态表达即是“动力”。王尧对二郎神传说的研究也在山西洪洞的同一地方之内展开,不同的是,后者的研究焦点在于借助传说对神灵之名的持续转化过程,观察地方性神灵的生长机制。
李然《山东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研究》考察区域社会中传说、信仰及民众生活之间的互动。秃尾巴老李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集合,包含大量口头传说,依托于庙宇和仪式,解释地方社会中的特定关系、秩序和逻辑,成为群体自我认同并向外展示的标志性文化。
岳永逸《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探讨了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和传说映射的乡村政治等议题。纳钦《口头叙事与村落传统——公主传说与珠腊沁村信仰民俗社会研究》以一个蒙古族村落个案揭示了传说对村落传统建构的过程和功能。梁昭《表述“刘三姐”:壮族歌仙传说的变迁与建构》将刘三姐的传说、戏曲、电影等各类文本还原回具体的时代和社会语境中,考察一种特定的文化符码如何被表述、建构和接纳。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以语言形态传承的传说日渐衰微,而以“观赏”为主要传播方式的视觉媒介逐渐成为较重要的存在形态与传承模式;余红艳《景观生产与景观叙事——以“白蛇传”为中心》即在此背景下提出“传说的景观生产”概念,着重探讨传说依附现实景观所实现的文化符号的生产过程。
五、都市传说的兴起
都市传说又称当代传说,是民间传说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与当代都市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可能包含某些传统母题。都市传说概念来自李扬译介美国民俗学者布鲁范德《消失的搭车客》,在欧美国家已得到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国内对这一领域的探索还起步未久。
李扬撰写了《当代民间传说三题》《都市传说分类方法述论》等文,讨论了都市传说的情节、特征、媒介、与传统传说的异同关系及分类等问题。陈冠豪的《中国当代恐怖传说之“解释”结构探讨》提出当代恐怖传说具有“不合理事件”加“解释”的叙事结构;施爱东的《盗肾传说、割肾谣言与守阈叙事》探讨了都市传说与恐慌谣言的区别以及转化的条件。相关论文还有王杰文《作为文化批评的“当代传说”——“当代传说”研究30年(1981—2010)》等,张敦福、魏泉、黄景春等均提供了颇具代表性的个案研究。近几年还由此衍生了从民间文学视角研究谣言的热潮,以施爱东为旗手,代表作有《谣言的发生机制及其强度公式》《周期性谣言的类别与特征》《谣言生产和传播的职业化倾向》《民族主义谣言的两极策略》《“谣言倒逼真相”的前因后果》①。其他学者研究有刘文江《谣言背后的“神话心性”及世界观研究》、祝鹏程《托名传言:网络代言体的兴起与新箭垛式人物的建构》、张静《西方传说学视野下的谣言研究》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