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李世武]视觉文本与史诗口头文本的互文性
——以彝族毕颇身体装饰及祖师坛神像为中心
  作者:李世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1-03 | 点击数:7630
 

摘要:《教路·分家》是彝族罗罗颇社区歌手毕颇在丧葬仪式中活形态演述的一部濒危的口头史诗。史诗的演述形式以口头文本为主体,同时涉及歌手的身体装饰、歌手供奉的祖师坛神像等作为视觉文本的物质文化。毕颇的身体装饰及祖师坛神像与史诗口头文本之间,存在结构化的互文性关联。史诗演述传统中的物质文化,对口头文本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在丧葬仪式中,物质文化作为神圣的象征符号,协同口头史诗文本,综合了视觉维度、听觉维度和语义维度,创造出多感官参与的演述场域,强烈地刺激着歌手与受众,使史诗演述成为一种融视觉符号、器乐、诗歌为一体的表演行为。

关键词:《教路·分家》;演述传统;视觉文本;口头文本;互文性


  以荷马史诗为中心的西方史诗学研究,无法复原荷马史诗的活形态演述传统。在中国的史诗传统中,仍然有不少史诗是以活形态的形式演述的。研究者可以通过田野工作,立体地、完整地考察整个演述过程。近年来,在活形态史诗演述传统的研究中,与史诗密切关涉的视觉符号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北方史诗传统中,如藏族史诗《格萨尔》艺人戏剧服饰、化妆与道具,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歌手萨满的演述道具;南方史诗传统中,如诺苏彝族史诗“勒俄”演述传统中的神图,苗族史诗《亚鲁王》演述传统中的铜鼓、砍马刀以及歌手东郎的法帽、法服等。至于彝族支系罗罗颇史诗演述传统中的视觉符号,则是亟待开启的研究领域。

  本文仅论述由彝族史诗歌手毕颇的身体装饰和及祖师坛神像组成的物质文化与口传史诗《教路·分家》口头文本间的互文性。

一、彝族史诗歌手毕颇

  笔者于2016年4月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左门乡、官屯乡对彝族史诗《教路·分家》演述传统进行调研;2016年9月初至12月27日,笔者对左门乡左门村干海子一组著名毕颇鲁德金的史诗演述活动进行调研。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大黑山麓中的渔泡江流域,因交通闭塞,至今仍然活形态地保存着较完整的史诗演述传统。此地的口头史诗,曾经完整地流传在三种仪式传统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祭天仪式;为逝者举行的教路仪式;为新婚夫妻举行的婚庆仪式。随着现代婚礼仪式的变迁,婚庆仪式中歌手对唱史诗的传统已经消亡。祭天仪式中的史诗演述传统,仅存的几位歌手又奔忙于主持丧葬祭祀仪式而难以存续。只有丧葬仪式中,才能观察到完整的史诗演述传统。目前仅存的几位史诗歌手中,以左门乡的鲁德金和官屯乡的骆庭才两位毕颇最具代表性:骆庭才已逾耄耋之年,不再行祭祀;现今63岁的鲁德金成为史诗演述大师。彝族支系罗罗颇认为,人去世之后,灵魂不灭,将重新回归到新生婴儿的状态。亡灵迷失了返回故地的道路,因此毕颇为其举行教路仪式,演述经典《幽姆幽哒·呃波锅黑》,即《教路·分家》。有关开天辟地以来的口传历史,在这部口头经典中演述。这部史诗是作为一种历史知识授予亡灵的;学习史诗,是亡灵顺利返回故地的必修课程。在宗教意义上,史诗演述指向神灵和亡灵;但在现实演述场域中,受众作为演述过程的参与者,接受了史诗传统。彝族史诗《梅葛》,是从毕颇经《教路·分家》中演变而来。《教路·分家》包含了《梅葛》,但《梅葛》并不能囊括彝族中部方言区的史诗传统。1959年版的彝族史诗《梅葛》,是在“史诗观念”先行的认知模式下,由搜集、整理者从葬礼中经毕颇演述的口头宗教经典《教路·分家》,婚礼和建房仪式中由世俗歌手对唱或独唱的古歌中分离、删减、修改、润色又重组而成的文本。《教路·分家》本身即是一部不可分割、结构严谨的活形态口头史诗。《教路·分家》之首《开坛经》说:“主人家请我呗玛,我吃主人家的饭,我为你传开天辟地的历史。我将九星的历史教予你。我左手持阴铃,右手持阴锣,铃锣响起,你仔细聆听。你细听呗玛言,我来传历史。”

  在《教路·分家》中,共出现了六种神职人员的称谓:阿细呗蒻、呗玛、普安、赵安、色颇、色姥、毕颇、毕姥、朵觋、毕摩。罗罗颇祭司的称谓,经历了五次变迁。按鲁德金的解释,第一种称谓是阿细呗蒻,指开天辟地时的第一代祭司;第二种称谓是呗玛,已经有了汉语的意味;第三种称谓是朵觋,主要是汉族对罗罗颇祭司的称呼,有时也作为罗罗颇祭司的自称;第四种称谓是普安、赵安,是罗罗颇改汉姓之后,对本民族祭司的称呼;第五种称谓是毕摩,这一称谓,是最近十几年,由学界统一推广的彝族高阶祭司的称谓。歌手鲁德金供奉的祖师像中,赵安像就是女性的形象。普安、赵安,是罗罗颇接受汉文化之后的称谓,这两个称谓对应着的罗罗颇语称谓,是毕颇、毕姥和色颇、色姥。罗罗颇语的称谓更能准确区分祭司的类型。毕颇、毕姥、色颇、色姥的分类,比普安、赵安的区分更加准确。尽管目前无法调查到女性高阶祭司的存在,但毕姥应在罗罗颇历史上存在过。

二、毕颇的身体装饰及其祖师坛像

  当地毕颇认为,他们的身体装饰,是按祖师的形象来构造的。毕颇祖师的形象,在毕颇供奉的祖师坛上得到了详细地表现。普安、赵安坛,是彝族神职人员所供奉的祖师坛。(图1)鲁德金所供奉的祖师坛,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共绘制两位祖师。为首的一位,称为普安祖师,属男性祖师。此祖师头戴圆形法冠,面容慈善,略带微笑,左手高举宝剑,右手持法铃,骑在黑骏马上。随后的一位,称赵安祖师,属女性祖师。此祖师头戴波浪形法冠,面容嬉笑,右手持羊皮法鼓,左手持鼓椎击鼓,法鼓下缀有圆形中空的法铃。赵安祖师的耳坠是其为女性的主要标志。女祖师骑在红马上,一只黑狗紧跟着祖师。祖师像的下方,画着祭坛。祭坛以长方形木桌为案,右边第一个碗中,供奉着祭品;中间的升斗中,插着七星宝剑、师刀和三炷香。左边的案桌上,摆放着法铃。

图1  鲁德金供奉的普安、赵安坛神像。李世武摄,2016年

图2 歌手鲁玉庭供奉的普安、赵安坛神像(中间两位)。李世武摄,2017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毕旭玲]当代鲧禹神话复兴现象初探
下一条: ·[斯钦巴图]史诗歌手记忆和演唱的提示系统
   相关链接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玛纳斯》的当代传承与史诗演述传统的发展走向·硕士学位论文:白曲演述传统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