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赵艳]神树神话叙事的嬗变与多重语境
——从生命树到如意宝树再到佛像摇钱树
  作者:赵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0-27 | 点击数:9169
 

摘要:树木所具有的生命力与再生力量,使神树崇拜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信仰之一。印度吠陀神话、印度教神话中的“生命树”,是长生不死想象的神圣之物。印度佛教将生命树意象融入“窣堵波”的建造中,使“窣堵波”信仰也彰显出再生与丰饶的意义。生长在须弥山、伊甸园、昆仑悬圃这些神话乐园中的“如意宝树”,延续“生命树”永生不死的隐喻涵义,并凸显其如意变化的神奇功能。随着佛教的东传,出现于中国的“佛像摇钱树”则是在神树崇拜基础上,结合佛教信仰演变发展形成的神圣之物,兼具“生命树”永生不死与“如意宝树”所求皆遂的多重象征语境与神圣功能。从生命树到如意宝树再到佛像摇钱树,存在着人类神树神话想象嬗变的复杂过程,不仅可以窥视神树崇拜与信仰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且可以领略潜藏其中的多重文化内涵。

关键词:生命树;如意宝树;佛像摇钱树;嬗变;多重语境


  神树崇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信仰之一,源于原始社会万物有灵观念,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依从心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之情。印度、希腊、中国等古老的文明都将生命树、如意宝树等神树或者视为植物精灵,或者作为神祇的居所。神树既是普通信众的祭祀对象,同时也包含了自古以来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成为某种宗教深奥教义的具体象征符号。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至今仍是不同文明宗教信仰与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

  纵览学界对此内容的探讨和研究,多集中在对某单一神树信仰与崇拜的研究上。事实上,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所言的人类轴心时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印度、希腊、中国、希伯来等地创立了各自的思想体系。但是,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才逐渐形成具有世界性意义与精神范型的人类文明。因此,生命树、如意宝树与摇钱树等神树信仰与崇拜,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中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交流互鉴的复杂性。本文拟将生命树、如意宝树以及摇钱树置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对三种人类文明史上的神树进行文本与图像资料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性进行思考与探析。

一、生命树:永恒生命力的象征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繁茂的树林既是鸟兽的栖息之地,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生息的生命之地。树木逢冬凋零,逢春回生,一些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树木所具有的神秘生命力和再生力量,常常被知识尚未普及的久远时代的人们,作为生命之树加以崇拜。在印度,从远古到“吠陀”时代,森林被完全人格化为林木女神阿兰尼(Arani)。在《梨俱吠陀》中阿兰尼被视为神圣化之林的化身;在《阿闼婆吠陀》中阿兰尼为林中野兽之母,周身散发着树木油脂的香气,并发出风吹树叶的种种响声。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森林书》(Aranyaka),就是在幽深的密林中探究和讲授《吠陀》的奥义结集而成的。

  在“吠陀”和印度教神话传统中,“毕波罗树”(Pippala)是典型的宇宙之树与生命之树。马匹会被吸引到树边,在树下纳凉并得到保护,因而“毕波罗树”也被称为马站树(Asvattha,阿湿婆多),属无花果树类,具有速生和长寿两大特点。“毕波罗树”树龄极长,树根可以从树干中长出并扎根于很深的土壤中,从中又可以生出新芽长成大树。女神们常常栖居于此树,空中充满着她们的笑语欢声。曾出土过一枚表现公元前三千年摩亨佐达罗(Mohenjodharo)地区崇拜生命之树的印章。印章上半部分有一女神立于神圣的“毕波罗树”树枝上,下有一带角者,以示对林木女神的崇拜之意。印章下半部分有七位头顶或者有角或者有枝杈的女神。在古老的印度神话中,此印章体现出印度达罗荼毗土著民的神树神话叙事观念,即丰饶、繁茂与种族生命的繁衍。

  与林木女神一起受到崇拜和供奉的还有树神林主(Vanaspati)。湿婆、毗湿奴、梵天、阿耆尼和因陀罗都会化身为不同的神树,如娑罗树(Vata)、无花果树(Asvattha,音译为阿湿婆多)、菩提树(Plaksa)、莎米树和霸王鞭树(Vajrī)等,以表示其特定的身份职能,也会因此而变得更有力量。在一座著名的湿婆崇拜浮雕中有一棵圣树,学者们研究推测,这棵圣树就是著名的湿婆树(Himālayan devadāru),蕴含着生命的生生不息意义,至今仍是印度妇女献祭祈愿生育子嗣的祈愿树。《摩诃婆罗多》“关于甘露之获取”讲述了搅乳海时搅出的五棵神树:曼多树(Mandāra)、珊瑚树(Pārijāta,也称波利质多树)、莎米(Sami)、檀香树(Haricandra)和如意树(Kalpavrksa,也称劫波树),后被黑天夺得并带入天宫,成为生长于天堂的五棵神树。其中的珊瑚树,因每一个叶柄上都长着三片小叶子,象征着神性的三位一体——梵天、湿婆与毗湿奴。由此演化的“三叶图示”,在古代印度神话图像的表征中,也与丰饶观念相关。

  生命树神话叙事与信仰崇拜在印度佛教神话中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诞生于无忧树(Aśoka)下,涅槃于娑罗树(Sāla)下。佛教神话记述了释迦太子诞生时,其母摩耶夫人右手攀树枝、释迦牟尼从母右肋而出的故事情节。神话图像中摩耶夫人右手攀无忧树枝、两腿前后交叉的站立姿势的形象,与印度树神药叉女形象颇具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印度药叉女(Yakshi)是栖息果树花木之间、促进生命滋长繁衍的女性精灵。树木代表蛰伏的男性本质,药叉女代表唤醒男性本原的力量。雕刻在巴尔胡特大塔门楣角柱上的“旃陀罗药叉女”(Chuda Yakshi),以“头部倾侧,胸部扭转,臀部耸出”的三屈式(Tribhanga)站姿,站立在羊头鱼尾的摩卡罗身上。摩卡罗呈鳄鱼形,是恒河女神的乘骑,在印度文化中代表着水的繁殖能力。药叉女举起右臂攀折花枝繁茂的树枝,拥抱树干,以唤醒冬眠状态的树木,再度开枝散叶结果实。左臂与左腿盘绕树干,左手从下身抽出一支花束,表明旃陀罗药叉女是主宰自然生命繁衍的树神。

  释迦牟尼涅槃后,其遗骨舍利建窣堵波(Stūpa)供养。“窣堵波”的原始功能是安放佛物或经文、埋佛舍利等物,但是随着古老生命树崇拜观念的融入,使得“窣堵波”的塔身“覆钵”备受关注。梵文文献中“覆钵”有两个称谓,一为“噶尔巴”(Garbha),二为“安达”(Anda),两者均有“卵”“胎”的含义。从现存古老的覆钵遗迹来看,“覆钵”犹如《百道梵书》和《歌者奥义书》中描述的半球形的“黄金之卵”或者“宇宙之卵”。窣堵波与生命树相结合的形式,称为“支提”(Caitya)。

  从“支提”一词在《梨俱吠陀》中以及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出现和使用的语境来看,“支提”更强调“圣树”的含义。“支提”被印度人看作是精灵(药叉、罗刹)栖息或者降凡之物,栖息于圣树上的精灵不仅可以施与丰饶多产的恩惠,也可以毁灭生命。“支提”进入佛教语境,具有“精灵栖息的生命树”与“伴随着窣堵波的生命树”的双重含义。窣堵波原本意味着永恒的“死亡”(涅槃),因为吸收了意味着永恒“生命树”而植根于印度大地,广为流传。

  《大般涅槃经》记述,释迦牟尼从王舍城的灵鹫山出发,游行至毗舍离(Vaisāli),在遮波罗支提下休息,并向阿难提及此地的另五种支提:优陀延支提、瞿昙支提、庵罗支提、多子支提、娑罗支提,其中“多子支提”(Bahuputta Chetiya)的汉译名称取“多子多福”之义。“多子支提”即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毗舍离国》中提及的“千子见父母处”。《长阿含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等经典均讲述了“千子”出生时的情景:“日月既满,生一莲花,花有千叶,叶坐一子”;千子被母亲鹿女弃于恒河,下游的乌耆延王(Ujiyana)拾得千子并将其乳养成人,后有了“恃有千子,拓境四方”的传奇故事。阿玛拉瓦蒂博物馆的“释迦牟尼最后的旅程故事画”浮雕中的一个场景表现了“多子支提”的含义。画面中有三棵由栏楯围绕的圣树,两人正在礼拜画面中央位置的其中一颗圣树,一人双手合十,另外一人怀抱婴儿。画面下方刻有两行铭文:多子支提、毗舍离诸圣树。浮雕中的这个场景与两行铭文,不仅表明“支提”在与“窣堵波”相关联之前,作为“生命树”的含义,而且也表明了神树所具有的生命之源的功能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
下一条: ·[毕旭玲]当代鲧禹神话复兴现象初探
   相关链接
·[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严曼华]民间故事复合母题的复合特点及其限度
·[马志远]丁兰刻木故事的结构分析及其叙事传统·[陈昭玉]民间故事母题链与故事变异模式关系研究
·[文芳]秦始皇修长城主题故事群研究·[贾海鹏]“秦始皇赶山”传说的叙事“生命树”结构研究
·[任建伟]“怪异儿”类型故事的结构形态分析·[焦学振]民间叙事的生命树
·[王尧 刘魁立]生命树·林中路·[张悠然]“生命树”与古埃及来世信仰
·2014年度“中国民俗学会生命树奖”颁奖仪式在昆明举行·[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
·[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提纲):与稻田浩二先生的通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