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9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9年会专区

[王加华]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
  作者:王加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0-20 | 点击数:2190
 

 

中国民俗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
 
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
王加华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摘 要:“个人生活史”是一种目前被诸人文社会科学广泛应用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对民俗学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民俗”之“民”,都是生活文化的承载者。而作为社会化与社会关系中的人,每个人又都是一面“镜子”,可从其身上映现出社会万象与人生百态。这就为民俗学的个人生活史研究提供了合法性与可行性。而从操作性角度来看,应对俗民个体生命历程及其生活“语境”做全景式的深入访谈、参与观察与多方面了解,对其生活中的标志性特征进行呈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反映其背后的整体社会生活文化。个人生活史研究,关注俗民主体的身体性与思想感受,以“民”带“俗”、还“俗”于“民”,可避免传统以“俗”带“民”研究路径带来的一些不足与弊端。
关键词:个人生活史;以“民”带“俗”;社会关系;标志性特征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华]民间信仰的传播及其当代形貌
下一条: ·[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僮身”探析
   相关链接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薛俊丹] 南石山村仿古陶器生产与村落社会关系研究·[林颂华]从唾液分析洁净观念与社会关系
·[王加华]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 ·[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于晓雨]个人生活史之于民俗学的重要性·[巫达]族群文化资本促“社会关系”形成
·王平凡:多少风雨事旧时月色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