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9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9年会专区

[马培红]基于互动仪式链的共享非遗国际互动研究
——以送王船为考察对象
  作者:马培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0-19 | 点击数:5446
 

 

中国民俗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
 
基于互动仪式链的共享非遗国际互动研究
——以送王船为考察对象
马培红
中央民族大学
摘 要:中国,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一带一路”诸多国家和地区文化渊源深厚,共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通过加强共享非遗的国际互动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势在必行的举动。源于中国的送王船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非遗,在“一带一路”沿线影响重大。本文以大量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互动仪式链理论深入解析送王船中的互动仪式要素,发现共享非遗在国际互动中存在忽视情感能量、非遗符号弱化等问题,认为非遗在国际互动中需强化族群的情感能量,重视符号资本的价值,建构跨国家、跨地区的身体在场与虚拟在场并存的互动仪式市场,从而形成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非遗文化圈,提升中国非遗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非遗;送王船;国际互动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马光亭]从农时趋于工时:现代农民的时间与生活
下一条: ·[马盛芸]基于地方文化认同的饮食民俗资源开发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