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形的桥梁:中国民俗学的福建时期
李姿莹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本文讨论中国民俗学史中「福建时期」的意义与始终,并讨论其被隐形的原因与被重新凸显的必要,分列其开端、兴盛、影响,福建民俗学研究开端由陈锡襄与董作宾在福建协和大学发起「闽学会」,研究「闽学会」的计划与对福建文化研究的启蒙,以及「闽学会」的复活-「福建协和大学福建文化研究会」的成果,厦门大学国学院研究院则是「福建时期」主要的发展重镇,1926年时值北京局势动荡,大批学者南迁加盟厦门大学并筹办国学院,打造北大国学院翻版并将民俗研究从民间文学扩大到闽南文化、信仰;尚有郑成功、洛阳桥等区域主题式研究;并引进外籍学者与培养许多后来对民俗、人类学、闽南文化造成深刻影响的学者:如魏应麒、林惠祥等。
本文此时期学人的移动、培植与交往、机构成立与成果、承继与后续的影响进行研究,呈现福建时期对于对北京时期的承继也对接下来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与贡献。
关键词:民俗学史;闽学会;厦门大学国学院;闽南文化;福建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